大公專訪/專家:加快北都建設 促進未來轉型

  上圖: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新引擎,助力香港在「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產業布局下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新田科技城位於北部都會區的心臟地帶,區內大致由創新科技園區和新田市中心組成,有關土地規劃備受關注。\中新社;下圖:專家建議香港未來可發揮生物醫藥方面的優勢。圖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在香港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新華社
  上圖: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新引擎,助力香港在「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產業布局下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新田科技城位於北部都會區的心臟地帶,區內大致由創新科技園區和新田市中心組成,有關土地規劃備受關注。\中新社;下圖:專家建議香港未來可發揮生物醫藥方面的優勢。圖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在香港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新華社

  日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產業規劃部部長、研究員,香港特首政策組專家王福強在京接受大公報專訪時,就香港未來如何開展創新實踐、可探索何種新產業、新業態、香港未來經濟增長新動能為何等問題,發表獨到見解。

  王福強表示,當前,創新已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香港要在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中實現自我提升,多渠道夯實國際金融中心定位,主動向科創發展轉型,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同時,他強調,香港要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這是支撐香港未來轉型的重要板塊,也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路徑,要推動其盡快取得前期收穫。\大公報記者 葛沖北京報道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程如火如荼,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應怎樣抓住發展機遇、開拓創新?

  身兼香港特首政策組專家的王福強認為,香港應對標國家重大戰略中對於香港的定位來謀劃創新路徑。他在採訪中如數家珍地向記者指出,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此外,大灣區戰略、二十大報告、三中全會中都有對香港發展的定位指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也是大灣區五大任務之一。對此,香港要積極謀劃,主動承擔。目前,國家正在布局大科學裝置,全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香港要積極向科創發展轉型,在創新鏈條上加強與灣區對接。

  「香港服務+內地製造」 強強聯手

  王福強指出,香港在專業服務業和部分基礎研究領域有顯著優勢,內地則在產業化方面得心應手,因此,在產業體系構建上,「香港服務+內地製造」的模式可以形成產業上的協同發展。大灣區設置的河套、前海、南沙等重要科創平台,都可以為港澳提升競爭優勢增加助力,香港應充分運用。此外,香港專業服務有增信作用,對於由香港專業服務經手的項目,沿線國家認可度較強,香港可以此為契機,積極爭取成為專業服務的主要承載地和爭議解決地。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香港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深入挖掘自身特長中進行時代創新。」王福強指出,三中全會提出香港要建設國際高端人才高地,香港應積極響應,面向全球廣攬人才、為我所用。在共建「一帶一路」時,以香港企業為主體組建了「一帶一路生命科技促進聯盟」,有效推動沿線國家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深度合作,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港可建國際臨床試驗基地

  王福強進一步表示,香港在科研方面的顯著優勢,也可以轉化為新產業、新業態。比如,在生物醫藥方面,香港的大學和醫院都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可以積極興建國際臨床試驗的基地,推進生物醫藥的發展。而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創新優勢,則可以繼續依託INNOHK來培育更多的「大疆」、「雲州」。

  「香港還可以建成超級創新中心,設置央國企面向國際的研發總部基地,為科技創新增添動能。」同時,香港可針對外來引進技術打造技術孵化中心,「中國的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對外企有強大的吸引力。香港可依託北部都會區,吸引外資研發中心進駐落地,利用河套深港創新合作區等體制機制的突破,與深圳攜手培育一個世界級的科創集聚區。」

  國際金融中心是香港發展的根基,也是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要素。對此,王福強建議,香港要多渠道夯實國際金融中心定位,下一步應將發展重點落實在擴大資本市場規模、豐富金融業態、創新發展模式等方面。此外,香港還要積極爭取納入國家科創體系,並及時調整產業結構,適度發展高附加值製造業,推動專業服務與內地產業深度對接,使內地實體經濟與香港專業服務實現優勢互補。王福強強調,香港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積極培育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型產業,以技術的新突破、產業的新轉型支撐香港未來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