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安全隱患不可忽視 夜市「行醫用藥」需規範

  中醫夜市火爆一時,但由於涉及醫療用藥安全,其潛藏隱患也需引起重視。香港文匯報記者在中醫夜市中看到,除了各正規醫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外,也有不少私營醫館、民營醫院、醫養品牌和個人攤位等混雜其中,前來求醫問診的市民如何擦亮眼睛辨別真正有價值的醫用信息,相關的運營、監管具體歸屬哪些部門?夜市即開即關的特性下,若發生醫療相關的糾紛又該如何解決?

  快閃夜市撤攤快 消費者維權無保障

  廣東卓信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譚國戩分析,這其中可能涉及多重風險。首先是中醫夜市上普遍的「行醫用藥」行為,其主體是否具備相應的資格資質,「夜市」這一場所是否是合法的行醫載體,其所售賣的產品是否都是符合標準的藥品、保健品等等,一旦涉及非法行醫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問題,嚴重的可能構成刑事犯罪。即使只是普通食品、商品,也可能涉及食品安全、產品質量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消費者仔細甄別防範。此外,由於這類中醫夜市通常是以兩到三天的快閃形式進行,消費者可能面臨治療無保障、買到假冒偽劣商品等問題,一旦撤攤,後續維權也可能因無明確主體和商家而困難。

  因此,針對中醫夜市的有效監管和規範亟需跟上。對於日益增多的夜市類活動,譚國戩建議,需規範商家證照主體,做好證照監管,明確權責利關係,確保場地維護、商品有序經營等,才是夜市經濟長久發展的策略。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危重症分會主任委員劉清泉認為,中醫夜市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市場行為,還有一些醫療行為,要明確「誰來管」,規範相關的行為準則,才能使其有長足的發展:「所以『中醫夜市』是個好事,好事要好上加好,要鼓勵它,更要由相關的部門規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