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劇院來港獻技 趙志剛率領眾名家薈萃香江






香港一地匯聚中國南北文化,地方戲曲藝術交流頻密,每年香港藝術節更安排中國不同地方戲曲來港呈獻其首本作品,今年應邀來港演出中國戲曲的是上海越劇院,於2月27日至3月1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共演出3場夜戲及一場日戲共4場,包括兩位梅花獎得主及文華表演獎得主帶領初代人馬演繹文學巨匠巴金名著《家》、越劇經典《碧玉簪》(日場)、袁范版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及6齣精選折子戲《打金枝·闖宮》《盤妻索妻·花園會》《珍珠塔·前見姑》《何文秀·算命》《紅樓夢·黛玉焚稿》《梅花魂·重台別》。
香港觀眾甚愛上海越劇,其淵源與城市的發展有關,香港和上海都是中國華洋雜處、中外文化匯聚大城市,上海流行的演藝,香港舞台也時得見,成立於1955年的上海越劇院,第一任院長袁雪芬及薈萃眾多編、導、演,音、美人才,表演藝術家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金采風、呂瑞英等為港人熟悉的演員,歷年不斷創作、改編,整理了400齣古裝劇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碧玉簪》等,有時代劇《祥林嫂》《家》等。上世紀六十年代一齣由徐玉蘭與王文娟領銜主演的上海越劇電影《紅樓夢》,更風靡不少香港觀眾。
主演首本戲《家》
上海越劇院為今屆香港藝術節選演的幾齣劇目均為劇院的代表作,《家》是2003年為當代文學名家巴金百年誕精心策劃的現代越劇,故事講沒落封建大家庭中三對男女的愛情悲劇,當年首演獲文華新劇目獎,「越劇王子」趙志剛也因演劇中主角覺新而獲梅花獎和文華表演獎,今次他來港聯同王派(王文娟)花旦單仰萍主演,於2月27日公演《家》一劇。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上海越劇院四大代表作之一,1953年由袁雪芬與范瑞娟主演,更是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電影,此劇也是很多地方戲曲的《梁祝》藍本,據悉此劇在越劇院已絕跡60多年,劇院復排,並安排在今屆香港藝術節公演,由范(瑞娟)派小生章端虹演山伯、袁(雪芬)派花旦方亞芬演英台,聯手演繹梁祝千古愛情傳奇。
呈現精彩折子戲
3月1日(日場)特選的《碧玉簪》,也多年沒有在港上演,此劇為金采風代表劇目,故事講自視甚高、固執己見的王玉林與李秀英的婚姻悲喜劇,劇中有多場經典演藝,如《三蓋衣》《送鳳冠》常被選為折子戲演出,今由金采風派傳人樊婷婷及陸錦花派傳人徐標新合演。
3月1日(夜場)是最後一場,劇院安排選演折子戲,呈獻上海越劇院各流派的藝術風格,如有王派的《紅樓夢·黛玉焚稿》、尹派的《何文秀·算命》及上海越劇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精彩演藝傳承的唱做演繹,必定讓觀眾盡享視聽之娛。
●文︰岑美華 圖︰上海越劇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