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視窗】專業團體提供的演員訓練課程
上期拙文指出大部分現時活躍於粵劇舞台的新秀在兒童及少年時期只接受過非正規訓練,因此把子功和毯子功根底較內地粵劇學校的畢業生遜色,但並不表示非正規的兒童訓練沒有作用,很多新秀也是從參加兒童粵劇培訓課程開始,繼而進入八和粵劇學院接受培訓,或在中學畢業後投考香港演藝學院。
香港八和粵劇學院早於1979年開設演員培訓課程,由戲行從業員授課,每逢星期五晚及六、日上課。與內地「中專」程度的粵劇學校比較,可用「不完整」來形容八和的課程,因為它只偏重唱念做打基本功訓練,沒有文化課、理論課。查閱史料,同類培訓人才的方式,早於1927年已出現。當年,廣州八和會館撥款在廣州梯雲路興辦廣東優界八和粵劇養成所,專職教師有花鼓江、小生旺、鮑進安、王師覺、雷公祥、出海蝦、陽江興、高佬忠等;兼職教師有肖麗湘、薛覺先等。該所主要是通過教戲學習基本功,教材以大排場十八本為主。養成所訂立了辦學的規章制度,重視傳授戲行規矩。養成所辦了兩期,每期一年半,至1930年底結束。受訓學員約150名,畢業後由八和會館推薦到各個劇團。後來成名的有羅品超、黃千歲、黃鶴聲、梁三郎、鄧丹平、張活游等。至於香港八和粵劇學院,為了讓第一、二屆畢業生有機會踏台板,前輩李香琴組織了鳳翔鴻劇團,由她帶着學員演出。這兩屆的畢業生如廖國森、林群翎、蓋鳴輝、鄧美玲、衛駿輝、莊婉仙、楚令欣、裴駿軒等人均活躍於本地粵劇舞台。
香港八和粵劇學院在1996年開始嘗試把課程系統化,在當年的巿政局和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下,9月與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合辦「粵劇培訓(初級、高級)證書課程」,培訓課程為期兩年(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參與第一次實習演出多達108人。學員如文軒、靈音、唐宛瑩、陳澤蕾等後來皆從事粵劇或教學工作。1998年,香港八和粵劇學院改與香港演藝學院聯合主辦「粵劇培訓證書課程」(初、中、進修),每周上課三晚;這時期的畢業生包括黃鈺華、喬靖藍、柳御風等。該課程至2003/04年終止。
2007年,香港八和粵劇學院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下,提供青少年及在職演員為對象的培訓課程。參與「青少年粵劇演員訓練班」的學員部分在畢業後投身粵劇行業,如吳立熙、譚穎倫、溫曜聲等;也有部分仍在學校讀書的學員,中學或大學畢業後,投考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如梁心怡、梁非同等。
我認為香港八和粵劇學院提供的課程雖然「不完整」,但它讓青年人有機會接受專業培訓,成為他們入行或升學的起點。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