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深偽科技 騙案層出不窮

  在香港,各類電話騙案層出不窮,特別是針對內地來港學生的案件愈加精細。這些騙局不僅涉及心理操控,騙徒更善用科技手段,與時並進,令受害者防不勝防。香港警務處商業罪案調查科警司李蔚詩和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詳細拆解:騙徒往往貼近時事,加上利用科技如Deepfake(深偽技術)冒充官方機構,甚至運用人工智能(AI)與大數據精準分析受害者行為,並通過多層次資金轉移及加密貨幣掩蓋金錢流向,最終結合心理戰術讓受害者深陷其中。

  騙局第一步:假號碼降警覺

  不少事主在接獲騙徒電話時,來電顯示均與一般香港打出的電話無異,甚至有受害人曾瀏覽騙徒訛稱的機構官網查閱,並發現官網顯示的電話號碼與來電顯示脗合,因而對騙徒聲稱的身份深信不疑。

  李蔚詩指出,這是騙徒利用假號碼技術(Caller ID Spoofing,又稱來電顯示欺詐)造成的假象。這種技術非常簡單,在應用程式上即可完成,騙徒甚至可以假扮受害者親友的電話號碼致電。這些假號碼是騙局的第一步,讓受害人誤以為對方是可信的官方代表,從而一步步陷入圈套。

  冒公安網站:引誘事主查閱

  除了假號碼,騙徒還會設計假的官方網站或文件,進一步增加其可信度,「他們會提供假公安網站,自稱為公安某部門的負責人,受害者在網站上查詢自己(騙徒)的名字時,會顯示其身份信息及公安部門相關職位,從而令受害者相信騙徒的身份。」李蔚詩表示,這些假網站通常模仿官方網站設計,受害者難以分辨真假。

  騙徒還會通過Skype視訊展示假文件,例如搜查令、拘捕令,並身穿制服、模擬公安局背景,「在視訊中,他們的背景看起來像是公安局,讓受害者更難懷疑。」李蔚詩補充,「這些技術造假程度逼真,成本亦不低,相信是有規模的作案。」

  蒐個人資料:針對性編劇本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近來也成為騙徒的好幫手。騙徒通過這些技術,從多個來源收集受害者的個人資料,設計針對性的劇本,「他們甚至可能分析受害者的行為模式,根據受害者的背景資料編寫量身定製的騙局,從而提高行騙成功率。」這些騙徒並非「漁翁撒網」,而是有針對性地選擇目標。「他們會先收集受害者的個人資料,例如學歷、家庭背景等,然後逐步設計劇本,讓受害者一步步陷入。」

  騙徒又會快速利用社會時事設計騙局,例如冒充倒閉公司的代表,「早前某健身房倒閉後,騙徒第二天就冒充該公司聯繫受害者,聲稱幫忙追回款項。」馮浩堅舉例說。

  「他們從過去假冒物流公司到假冒入境處,再到假冒公安,他們甚至可能利用Deepfake技術模擬真人,增強視覺和聲音的真實感。」馮浩堅直言,騙徒也會與時並進,這正是令人防不勝防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