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八院河套實驗室啟用 料成灣區「醫教研產」轉化引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21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健康醫藥公共服務中心(深圳福田)暨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生物實驗室(以下簡稱「中大八院河套實驗室」)正式啟用。實驗室將組建中山大學—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河套實驗室創新聯合體。目前,實驗室已有6個科研團隊入駐,「一站式」完備科研環境助力醫學科學研究,加速成果轉化。
位於深圳市福田保稅區海虹道1號的中大八院河套實驗室,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科研設備投資約1.05億元人民幣、數量逾千台(套),設有動物房1萬籠。實驗室配備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小動物活體成像系統、流式細胞分選儀、輻照儀等區域稀缺的高端科研設備,助力醫學科學研究,引領尖端科技發展。
聚焦五大前沿領域吸引國際人才
據中大八院院長陳燕銘介紹,中大八院河套實驗室是福田區人民政府與中山大學共同支持建設的科研創新平台,一方面對接整合百年中山大學生命醫學一流學科及其10家直屬附屬醫院豐富的臨床資源;另一方面攜手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深度鏈接國際醫學科學創新網絡,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臨床驗證」的全鏈條創新體系,架設粵港生物醫學創新橋樑。
河套實驗室圍繞科技創新發展和人民生命健康重大需求,聚焦新型潛在靶標分子開發、創新藥物評價、細胞/幹細胞治療產品製備、微生物製品研製和醫療器械研發等五大科學研究與轉化前沿領域,吸引國際高端醫學科技人才,協同開展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並構築引才、聚才、育才的科創人才基地。
據悉,此前該實驗室已與中大香港高等研究院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簽訂協議,三方攜手共同在引進國際頂尖人才和生物醫藥研發等領域進行深度合作,打造區域級醫學研究與人才引育平台。
發揮灣區高校聯盟聯動優勢
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表示,要加快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重點圍繞生物醫學領域,聚焦腫瘤、心血管及代謝性等重大疾病,推進創新成果轉化。實驗室既要推進仰望星空的前沿探索,也要做好腳踏實地的臨床研究,不斷培育更多未來醫療新技術、新成果。要加強灣區的協同與科技協作,探索「香港基礎研究+深圳臨床驗證+中大學科支撐」的灣區創新模式。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盟的聯動優勢,協同香港高等研究院,努力成為鏈接世界和灣區的平台支點,推進高水平的科技合作。
同時,還要推動創新人才培養和學科交叉融合,充分發揮實驗室的平台優勢和醫院臨床資源優勢,強化醫科創新人才培養,探索設立跨境的聯合項目;充分利用中大多學科的優勢和灣區產業創新的優勢,積極促進醫工融合。
據中大八院河套實驗室副主任翟愛霞介紹,9個PI實驗室(主要研究者實驗室)已進駐了骨科學研究團隊、心血管疾病研究團隊,代謝性疾病研究團隊、腫瘤學研究團隊、整合醫學團隊、免疫學團隊等6個來自中大八院的重點學科群,另外3個將預留給香港的科研團隊。「包括細胞學實驗室、組織病理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影像學實驗室等平台都是可以共享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