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App詐騙猖獗銀行卸責 警方不作為玩謝受害人

制度多缺陷追討過程痛苦 奧斯卡影帝前妻公司破產
香港文匯報訊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當地的「授權支付」(App)詐騙情況猖獗,然而受害者飽受警方不作為、監管漏洞,以及大型金融機構對用戶不同處理標準所困擾,以致輾轉求助無門。英國雖於去年推出新規,金融機構和支付公司須對受害者作出賠償,但《金融時報》訪問十多名騙案受害者和專家,指出制度存在諸多缺陷。
授權支付詐騙是指客戶受騙後,授權將資金轉移到他們以為由合法收款人持有、但其實由騙徒控制的賬戶。英國現時是此類詐騙案的熱點,原因是該國擁有快速的支付系統、先進數碼服務,且英語是全球性語言,加上人工智能(AI)技術複製網站、製造「深度偽造」(Deepfake)影片或冒充銀行和稅務機關信息,令詐騙案更頻密發生。然而智庫「皇家聯合研究所」(RUSI)資深研究員韋斯特摩爾形容,受害人拿回錢財的過程與被騙一樣痛苦。
哥連費夫前妻花百萬打官司
曾奪得奧斯卡影帝的英國影星哥連費夫的前妻弗斯,是詐騙案的受害者之一。她經營的的諮詢公司遭遇App詐騙,騙徒模仿客戶的電郵地址並插入虛假發票,導致一名員工直接將逾32萬英鎊(約314萬港元)轉入騙徒賬戶。短短數日間,騙徒繞過銀行的查詢,將全部款項匯入餘額為2.62英鎊(約25.7港元)的賬戶。
弗斯希望追討失款,她耗時11個月、花費10萬英鎊(約98.2萬港元)律師費仍不得要領,最終公司宣布破產。弗斯批評在過程中警察不作為,以及銀行處事方式令人震驚,稱「我們基本上被這個系統搞垮」。
新規定銀行須賠償最高83萬
《金融時報》指出,英國去年推出新規,若客戶成為App詐騙的受害者,金融機構和支付公司須向客戶償還最多8.5萬英鎊(約83.5萬港元),使英國成為全球首個引入此類計劃的國家。專家表示,新規定在特定情況下提供了賠償保障,但不能解決日益嚴重的騙案問題。新規列明若客戶被視為「嚴重疏忽」,他們將無權獲得賠償,但《金融時報》指出,「嚴重疏忽」尚未有明確定義。韋斯特摩爾認為「嚴重疏忽」是灰色地帶,銀行有很多逃避方法,「如果忽略5次彈出的警告,這算是嚴重疏忽嗎?」
此外,英國支付監管機構將App詐騙,定義為從一個英國銀行賬戶到另一個英國銀行賬戶的授權轉賬,但這一定義不包含部分常見騙案,例如透過加密錢包轉移資金,此類詐騙的受害者沒有資格獲賠償。幫助受害者追回資金的調查公司Refundee創始人艾爾斯稱,加密貨幣騙案目前佔該公司每年約5,000宗案件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