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倡設督辦《南沙方案》深度落實機制

●工聯會昨日舉行兩會前瞻記者會。
●工聯會昨日舉行兩會前瞻記者會。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龍)工聯會昨日舉行兩會前瞻記者會,介紹將於今年兩會期間提交22項建議、提案和社情民意內容,包括擴展「一簽多行」至粵港澳大灣區內更多城市,關於加強內地輸港建造業勞務中介公司監督管理的建議,關於督辦《南沙方案》深度落實的提案,以及關於建立專業服務一站式資訊服務平台的提案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秋北建議,除現時深圳市外,未來可選擇以廣州市為試點試行「一簽多行」的第二個大灣區內地城市,先以廣州戶籍居民試行簽註,再逐漸開放持廣州居住證的非戶籍居民申請簽註,期望能最終擴展至大灣區範圍內的內地城市居民均可辦理「一簽多行」簽註赴港。

  在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方面,他建議參考香港註冊建築工人名單制度,赴港內地勞工直接在勞務經營公司登記註冊,香港公司只能從登記名冊招聘外勞。同時,應成立以工會主導監督視窗,讓內地與香港工會互通個案資料,聯合香港政府及相應地方政府提供勞資糾紛支持及協助調解。

  建議籌建灣區中醫藥研發中心

  大灣區擁有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但存在科研領域分散、標準不統一、國際化不足等問題,吳秋北建議聯合內地有關醫療衞生部門、內地高校、內地醫藥集團、香港醫療部門以及香港具中醫藥專業的高校,共同在河套區籌建大灣區中醫藥行業合作研發中心,結合各自所長,建立集「基礎研究、技術轉化、標準制定、國際認證、人才培養」於一體的世界級中醫藥合作研發中心,推動大灣區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角色,助力中醫藥走向國際。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黃國表示,今年是驗證《南沙方案》首階段發展目標的重要時期,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度落實《南沙方案》,需要進一步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因此建議設立督辦《南沙方案》深度落實機制,促進粵港合作專班採取先易後難方針,加快取得更多標誌性成果,訂立南沙—香港培訓體系,擴展職業技能互認,以及放寬執業及投資限制促進醫療協作。

  為落實香港八大中心角色定位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他建議構建頂層設計與協同機制,包括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跨區域協調機構,推行具有大灣區特色的「在港理論授課,灣區體驗實習」學徒制教育實習體系,以及完善大灣區兩地學歷、資歷及工作經驗的互認機制等。

  黃國提到,愈來愈多香港居民選擇到內地工作、生活、升學和養老等,伴隨產生的民生問題也急需關注,因此建議未來可設立專責機構或部門,接受港人在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內地城市遇到的社會民生事務的求助、諮詢和投訴,並積極協助解決,及時化解矛盾,增強港人信心。

  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推出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以深圳為試點,全國政協委員馬光如建議未來可成立大灣區非緊急轉運服務平台,提供資訊、監管市場服務規範、服務素質、車輛安全規格等,並開通緊急服務熱線和服務網站、小程式等,提高內地港人對服務及平台的認知度,並更好了解及安心使用非緊急轉運服務。

  她提到,現時大灣區各個城市凡有居住證的內地港澳長者,享有當地免費或優惠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安排,但未能享有跨市公交優惠福利,因此建議大灣區九市聯合發行一款以固定價錢售賣的大灣區長者優惠通用卡,方便長者於九市間出行,更好支援到內地養老的港澳長者。

  籲構建專業服務一站式資訊服務平台

  香港會計界、法律界人士選擇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執業日漸增加,但缺乏宣傳平台以及對外展示的平台及機會,馬光如建議構建專業服務一站式資訊服務平台,在內地相關部門的構建和領導下,匯總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執業的香港律師、香港會計師等香港專業服務行業人士的清單,並接入粵省事、廣東政務服務網等公共政務服務平台,讓大眾、企業等可以更容易認識、聯絡相關專業領域的人士,發揮雙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