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免費為師生提供DeepSeek-R1應用

●嶺大本月20日起為全校師生免費提供DeekSeek-R1模型。嶺大供圖
●嶺大本月20日起為全校師生免費提供DeekSeek-R1模型。嶺大供圖

●嶺大校長秦泗釗 嶺大供圖
●嶺大校長秦泗釗 嶺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 嶺南大學昨日宣布,本月20日起已為全校師生免費提供DeepSeek-R1模型,教職員及學生在大學的ChatGPT門戶網站上可便捷地選用GPT-3.5、GPT-4o、GPT-4Turbo或DeepSeek R1,助力提升教與學、進行研究,並加強工作效率。

  展示思考過程 讓師生容易準確調整

  嶺大資訊科技總監表示,DeepSeek-R1作為一個推理模型,其主要優勢在於能展示其思考過程,讓師生更容易和準確調整提示,從而獲得比其他沒有展示思考過程的AI模型更理想的回應。

  嶺大校長及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秦泗釗表示,近年學術界和科技界的大型語言模型(LLM)研究都大有進展,當中內地初創企業DeepSeek巧妙整合多項技術,進一步提高了AI的效率,其低成本及開源模式尤其備受矚目,打破了過去西方對AI的壟斷。

  他表示,人類已正式進入後人工智能時代,必須學會與AI共存和協作,並形容AI將如Excel試算表一樣簡單易用。此外,各類AI技術,包括聊天機器人和內容生成工具,正更頻繁地應用於提升學習體驗,並節省了製作內容的時間,同時激發了創造力,「現時AI在創意方面仍有局限,但可視為輔助工具。假如禁止學生使用AI,他們便無法學會正確而有效地運用AI,而教師的角色便是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明辨是非對錯。」

  同日,嶺大聯同中山大學、人民大學合辦首屆「數碼時代下的身心健康國際會議及工作坊」,來自內地、香港、美國、荷蘭和韓國等國際頂尖學者、AI專家和業界領袖共同探討如何將心理學融入AI發展,以應對工作、醫療和日常生活領域帶來的挑戰。

  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大學的國際知名組織心理學家阿諾德·巴克(Arnold Bakker)探討如何利用AI重塑工作角色,以促進員工的身心健康、可持續發展和個人成長,「生成式AI工具可自動化日常任務、提升創造力和增強溝通效能,重新定義了工作的角色。這些創新減少重複性的工作負荷,同時創造新的認知和社會挑戰。另一方面,新技術是有價值的工作工具,能為員工提供即時回饋及幫助解決問題。我們可運用『工作要求─資源理論』(JD-R)研究企業如何在AI驅動的工作環境中,有策略地平衡需求和資源,以最大限度優化員工的福祉和績效。」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陸昌勤表示,員工由於無法適應「職場科技」的迅速發展,自覺面臨更多威脅(又稱科技壓力),「首先,員工對技術變革的適應不足,會加劇工作與生活失衡,但擁有高工作自我效能感的打工一族可以緩衝此影響,這意味着工作自我效能可以幫助緩衝科技壓力對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不利影響。此外,我們的研究也發現,科技壓力會強化職場的『物化感』,即員工自覺被視為機械般工作,而數位思維模式有助減輕這方面的負面影響。」

  嶺大心理學系副教授徐傑建議,應透過「神經生理計算」來增強人機協作,「現有的智能系統往往無法了解人類行為的細微和動態複雜性,從而導致『人機衝突』。透過利用心電圖、眼動追蹤和腦電圖等技術,我們可以捕捉豐富的生理和行為數據,有助推斷用家的狀態,例如注意力、工作負荷、意圖,甚至團隊互動狀態。這些數據能助智能系統動態調適用家的心理需求,從而減少錯誤,解決衝突,以提升協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