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點】廣州戰略定力所在:完整產業鏈

杭州「六小龍」橫空出世,引發內地各大城市的深思,尤其是處於產業轉型關鍵期的廣州,感受或許最為深刻。
有觀點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中,香港因制度因素承擔更廣泛的國際化功能,深圳主攻創新,而廣州則承擔「兜底」作用,即維持產業鏈穩定、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這種經濟功能的分工,使廣州在承擔發展重任的同時,也背負着更大的壓力。
今年廣東省新春第一會上,省委書記黃坤明就點讚了DeepSeek和宇樹科技,指出廣東應該在百舸爭流中奮力爭先。作為廣東的省會城市廣州,更加感受到「別人家的孩子」帶來的壓力。
在土地財政逐漸式微的當下,廣州的財力並不算雄厚,政府的可調度資源變得緊張。一線城市中,北上深都是「二級財政」,能將大部分財政收入用於自身發展;廣州則屬於「三級財政」,作為廣東省的「老大哥」,不僅要上交中央部分,還需要支援發展不平衡的廣東兄弟姊妹地區,這使得廣州在資金上更加捉襟見肘。而恰恰此時,城市又處在產業升級、培育新增長點的關鍵窗口期。如何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為未來的發展積蓄動能,成為廣州必須面對的課題。
廣州與杭州同為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均重視營商環境,也都擁有深厚的輕工業基礎,但杭州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中成功轉型,孕育出杭州「六小龍」。
杭州確實值得學習,但客觀評估,每座城市的競爭力基礎不同,廣州的優勢在於它深厚的產業基底。汽車產業是廣州的支柱之一,這塊牌不能丟,也丟不起。
產業升級不是簡單地推倒重來,而是在承載、優化、進化中找到新的平衡點。儘管目前燃油車仍佔據較大比重,但可以看到,近年廣州加碼新能源、智能網聯車已經收穫了一定成效。從電車到整車製造,廣州的產業鏈已非常完整,這正是廣州的戰略定力所在。
●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