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解散咎由自取 香港由治及興清除障礙

  盧文端 第十屆全國僑聯副主席 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總會會長

  民主黨昨晚舉行中委會會議,通過成立小組跟進解散和清盤安排。這意味着這個有30年歷史的反對派龍頭政黨正式走向終結。民主黨的解散既是意料之內,也是大勢所趨。香港已經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民主黨一直以民主為名破壞民主,拖香港發展後腿,參與煽動一場又一場暴亂。在香港新的政治秩序之下,民主黨不但已經沒有存在價值,其破壞香港的所為更是社會所不允許。民主黨不得人心,大勢已去,解散是咎由自取,也是識時務的做法,如果苟延殘喘只會是一錯再錯、害人害己,民主黨如果苟延殘喘,既對香港無益,亦會禍害更多青年黨員。聚焦發展是香港當前社會的首務,民主黨的解散可以令香港社會減少爭拗,為由治及興清除障礙,讓社會集中精力拚經濟謀發展。

  民主黨在1994年10月由港同盟和匯點合併而成,曾是香港議會的第一大黨,也是香港政壇一股重要力量,各界也曾對民主黨寄予一定期望,希望民主黨可以成為反對派中的理性力量。然而,民主黨卻在政治路線上一錯再錯,越來越激進,最終走向中央、特區和香港市民的對立面,落得今日倉皇解散的下場,完全是民主黨自己一手造成。

  拒絕改弦易轍頑固對抗

  第一,民主黨以民主之名實際卻是破壞民主,多次否決特區政府的政改方案,對抗新選制。事實上,民主黨過去所為並非是為了爭取民主,而是破壞香港民主進程,不斷挑撥民怨,煽動對立,製造政爭,從而火中取栗。在香港落實新的選舉制度後,儘管外界有聲音希望民主黨能夠參選,但民主黨領導層為干擾新選制的落實,不單公然「杯葛」2021年的立法會選舉,更不擇手段地打遏有意參選黨友,其「反民主」的行徑受到社會的廣泛批評,也讓社會看到民主黨對於香港新選制以至新政治秩序的對抗態度,暴露民主黨領導層冥頑不靈的政治立場。

  第二,民主黨拒絕回到「愛國者」行列。對於反中分子和反中路線,民主黨至今仍然堅持不切割、不改弦、不調整,表明民主黨拒絕成為「愛國者」一員。民主黨一直與外國勢力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在「黑暴」期間,多名民主黨成員更與外國反華政客勾結,充當「聽證會」的所謂「證人」,乞求外國制裁國家和香港,儼如「西方代言人」。面對香港新的政治形勢,在「愛國者治港」原則全面落實的大背景下,民主黨卻拒絕改弦易轍,調整路線,其會員甚至繼續在外國進行各種反中亂港行動,而民主黨卻不予處理,不做切割。在香港新的政治秩序下,這樣的民主黨怎可能還有出路?

  自行解散是唯一出路

  第三,民主黨禍港所為不得人心。民主黨黨章清楚列明「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支持香港回歸中國」,但其多年來的所作所為卻與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區的要求相去甚遠。其在經濟上阻擾兩地融合發展,在政治上不斷挑動政爭,甚至公然參與非法「佔中」、「黑暴」,其多名核心成員更因干犯「35+顛覆政權案」而入獄。在香港進入由治及興的重要階段,民主黨依然故我,繼續與反中勢力沆瀣一氣,拒絕接受香港新的政治秩序,死抱以往對抗路線,這樣的民主黨還有什麼前途可言?解散是唯一的出路。

  民主黨落得今日田地,不是他人造成,完全是咎由自取,其路線不得人心,其領導層昧於形勢,其定位與香港利益相違。民主黨中委會決定解散,固然是形格勢禁的決定,但同時也是一個識時務的做法。民主黨已經沒有多少政治能量和影響力,繼續運作已經沒有多少價值,而且民主黨的所為已被「定性」,其黨員的前途也會受到民主黨影響。民主黨如果苟延殘喘,既對香港無益,亦會禍害更多青年黨員,不如乾脆解散,消除民主黨這個「負面包袱」,對香港社會、對自身黨員都有好處。

  謀發展是社會最大訴求

  隨着香港國安法出台及選舉制度的完善,香港的政治局勢和政治生態已經撥亂反正,香港正式進入了「愛國者治港」的新時代。近年有多個反對派組織先後解散,當中主要原因是在香港新的政治秩序之下,以往鼓吹政治對抗、以反對為己任、以政爭吸選票以至以挑戰中央為職志的政治組織,已經沒有存在的空間和土壤,拒絕接受新的政治秩序,拒絕成為「愛國者」的一員,已經不可能在香港政壇有一席之地。

  香港正進入由治及興的重要發展階段,集中精力謀發展惠民生是當前社會最大的呼聲和訴求。民主黨的解散不會影響市民表達聲音和意見的渠道,更不會影響香港的民主步伐,相反可以令香港社會減少政治爭拗和政治化炒作,為由治及興清除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