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辦首屆電視劇製作產業大會 業內人士:不爭長短 破局應回歸內容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永愛、李薇、安夏)短劇爆火之下,電視劇應該何去何從,成為行業從業者這一年來思考得最多、最深的問題。昨日(20日)首屆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大會暨第十屆中國(深圳)國際電視劇節目交易會在深圳福田開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簡稱廣電總局)、電視劇製作企業、影視平台等相關行業大咖匯聚,共同探討中國劇集行業的變革與未來發展。專家們普遍認為:影視劇創作無所謂長短,劇集長短應服務於敘事,破局關鍵應回歸內容;微短劇發展有待更多實踐;文藝作品應具正確價值導向,兼具深度和廣度,以啟發觀眾深思。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劉建國,東陽正午陽光影視董事長侯鴻亮,著名導演、中廣聯合會電視劇導演委員會會長鄭曉龍,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在線視頻首席執行官孫忠懷,檸萌影視董事長蘇曉,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對當前電視劇創作各抒己見,並多次提及微短劇發展。
1月剛剛舉辦的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中提出要制定《微短劇管理辦法》,在繁榮發展和規範管理並舉上下功夫,引發廣泛關注。廣電總局副局長劉建國表示,全國廣電工作會議強調加強扶持引導,推動形成更多精品、更廣傳播、更優環境。他還表示,廣電總局要鞏固文娛領域綜合治理成果,持續整治天價片酬、畸形審美、飯圈文化,營造風清氣正的行業環境。
孫忠懷表示,近幾年影視行業的變化很快,用戶消費習慣的變化也很快,長短劇並存已經成為常態。而曾執導《甄嬛傳》《紅高粱》《南來北往》等爆款電視劇的資深導演鄭曉龍則認為,影視劇創作形式的多樣化和觀眾需求的轉變,讓行業內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應辯證看待「劇」的變與不變,既要看到行業的創新與變革,也要認識到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和價值的堅持。
微短劇發展有待更多實踐
鄭曉龍回憶短劇的創作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後來隨着國產電視劇的發展,內地開始了長篇電視連續劇的創作,並一度成為電視劇創作的主流形式。這些年隨着網絡發展,觀眾對電視劇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化,短劇再次嶄露頭角。他認為,微短劇的碎片化形式迎合了現代觀眾的快節奏生活,使網民能快速獲得娛樂滿足。然而,這種快速消費模式也讓一些劇集失去深度,陷入套路化和淺薄的內容創作。
「大浪淘沙,歷史能留下來的、有時間生命力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鄭曉龍表示,儘管微短劇有一些出圈的作品,搶佔了流量,但相比於長劇,真正能夠產生重大影響、能夠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精品微短劇仍然較少。因此,現在就進行總結是相當困難的,還有待更多的實踐與觀察。
鄭曉龍稱影視劇創作無所謂長短——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短劇和微短劇,並非簡單地壓縮故事長度,而是要保持故事的內涵與複雜性,迎合觀眾對短期內獲得滿足感的需求。微短劇的內容應更豐富、更複雜,避免同質化,更不能盲目跟風熱門題材。微短劇要想長久發展,除了在形式上進行創新,更要注重內容的深度和品質。微短劇的體量雖然小,但並不意味着在敘事、邏輯、細節等方面可以敷衍了事,它同樣需要精心打磨,需要深刻的主題和複雜的人性刻畫。
劣質作品不該長期霸屏
鄭曉龍更直抒胸臆,認為隨着微短劇的火熱,市場上文藝作品的價值觀導向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他直言,一些不合常理、違反常識的微短劇一度被觀眾追捧,獲得超高的播放量,甚至長期霸屏。這些作品中,低俗媚俗、暴力血腥、色情擦邊等問題不斷顯現,衝擊着社會倫理道德的底線,扭曲了價值觀,且套路化和邏輯混亂等問題日益嚴重。屌絲逆襲、極端復仇、穿越重生、甜寵虐戀等,這些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慾望,在微短劇中得到滿足和釋放。這些所謂的「爽感」,讓微短劇有時被稱為「電子鴉片」。這些白日夢的編織,對年輕人尤其是對未成年觀眾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潛在的誤導。長此以往,可能影響他們對現實生活的認知,讓「躺平」的年輕人甚至開始不切實際地幻想「躺贏」。然而,白日夢終有夢醒的時候,劇中情節與現實生活的嚴重不符,甚至可能引發部分人的厭世情緒。許多有過「躺平」經歷的人,最後實踐下來,發現最初的爽感,一段時間過後就會消失殆盡,到頭來他們不僅不快樂,更變得萎靡不振了。鄭曉龍認為,娛樂在適度的情況下才能被感知到快樂,一旦超過那個「度」,人們就會對娛樂產生「祛魅」的反應。只有回到現實生活的軌道上,活得真實,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價值。
他表示,微短劇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了社會的廣泛思考——文藝作品的嚴肅性與娛樂性、宣傳性和市場性應當如何平衡,可以借鑒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關係來理解這一平衡。古典音樂更注重的是對藝術的敬畏和歷史的傳承,是「鐵軍」一樣的存在,令人肅然起敬。而流行音樂則是一支「輕騎兵」,輕鬆、富有節奏感,貼近大眾,充滿活力,能夠迅速捕捉到聽眾的心,帶來愉悅和共鳴。它代表的是對大眾文化的擁抱,更多的是娛樂與市場的需求。這兩者看似對立,實則互為補充:嚴肅藝術為社會提供深刻的思想啟示,幫助人們在物質化的世界中尋找精神寄託;而娛樂藝術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慰與放鬆。當然,過度偏向任何一方都會導致作品的失衡:如果過於追求嚴肅性,作品就會晦澀難懂,曲高和寡,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而過度追求娛樂性,作品往往平庸低俗,雨過無痕,亦難以持久吸引觀眾的關注。在電視劇創作中,無論是微短劇、短劇還是長劇,「嚴肅」與「娛樂」的平衡都同樣重要。
鄭曉龍認為,創作者還是應當堅持社會主流價值觀——弘揚真、善、美,真實反映社會與時代的變遷,深刻刻畫人性的複雜與多樣。與此同時,創作者也需要考慮到觀眾的娛樂需求,讓作品能夠引發共鳴,易於接受。簡單地說,優秀的文藝作品不應僅僅滿足娛樂化需求,而應兼具深度和廣度,既能讓觀眾獲得娛樂體驗,又能啟發他們對社會、人生、歷史等更深層次的思考。
劇集長短應服務於敘事
行業嘉賓亦對電視劇行業的未來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東陽正午陽光影視董事長侯鴻亮提出:破局之道在於回歸「內容為王」的本質。他建議電視劇應該從「長短之爭」轉向「表達之需」。「我們要擺脫圍繞劇集篇幅的淺層爭論,聚焦內容表達的核心訴求。劇集長短應服務於敘事,既能以《漫長的季節》的凝練敘事穿透人心,亦能憑《人世間》的史詩格局引發共情,用品質定義精品。」
侯鴻亮表示,過去一些電視劇一味地崇尚大IP、大製作,表面上鴻篇巨製,實際創作過程中嚴重依賴套路,於「降本增效」無益;更忽視了以觀眾為本位的指導思想,造成了長視頻觀眾的流失。行業要想向成熟自律的高質量發展邁進,就必須意識到尊重創新、尊重藝術規律、尊重藝術家的重要性。
愛奇藝創始人龔宇從平台的角度,強調了「一切以觀眾為中心創作」是非常重要的。他表示,最近行業爭論的傳統劇集的集數、每集時長等話題,大家有不同看法,但最主要的是觀眾喜不喜歡,是尊重創作規律,尊重創作者。「在滿足觀眾需要的前提下,不能強行『一刀切』,也不要以不必要的分支來增加集數,增加收入或者增加某種曝光,這些做法都是會被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