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協同發展 布局未來產業矩陣

  譚 剛 廣東省政協常委 深圳先行示範區研究中心研究員

  今年春節前後,DeepSeek在全球範圍產生巨大影響並帶來廣闊前景,《哪吒2》衝進全球電影票房榜前8名,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民營經濟座談會、當代中國極具影響力的民營企業家參加,這三件事從科技、文化和政策三個維度,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開啟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春天故事。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今年迎來第六個年頭。六年來,粵港澳三地攜手共進,從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人員往來「心聯通」,到產業協作、科技共創、平台同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速度令人矚目,經濟總量穩居全球灣區第一梯隊,正以其聯通、開放、活力、科創等顯著特色,快速邁向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灣區居民「雙向奔赴」深度融合

  習近平主席2023年視察廣東,對灣區建設提出「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的目標定位,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灣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強調「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伴隨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相繼建成,目前大灣區跨江跨海通道已達到6條,國家鐵路「大發展」、城際鐵路「大建設」、城市軌道「大跨越」,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基本實現,「1小時生活圈」借力「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與此同時,廣深港高鐵、蓮塘/香園圍口岸、新橫琴口岸等跨境基礎設施相繼開通,加之大灣區內機場群、港口群不斷優化布局,極大提升了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之間的人員和物資流動效率,為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和要素自由流動提供堅實保障。

  在規則機制「軟聯通」方面,廣東省在2023年4月、2024年5月公布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20項、16項之後,又於今年1月公布第三批16項案例,涉及要素跨境流動、民生融合、營商環境和重大平台建設,涵蓋生態環境、文體交流、產業協同等新領域,並在跨境交通、人才流動、科研管理等領域實現全鏈條銜接,標誌着灣區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取得新進展。另外,大灣區內重大合作平台在制度創新上積極探索,例如前海合作區累計推出882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102項在全國複製推廣;橫琴以「澳門新街坊」為載體,在教育醫療、政務服務等公共服務領域全方位趨同澳門。這些創新實踐通過打破制度差異帶來的壁壘,同樣有效推進了大灣區規則機制「軟聯通」,提升了大灣區要素流動效率和市場一體化水平。

  以共建宜居宜業優質生活圈為導向、以深化民生領域合作為重點,通過教育、文化、旅遊、社會保障等領域密切合作,有力推動了大灣區民心相通,為大灣區釋放強大的經濟輻射力和文化影響力提供了堅強保障。據統計,大灣區建設6年來,深圳邊檢總站共查驗入境香港居民超2.03億人次,出境前往香港的內地居民超1.05億人次。目前「港車北上」「澳車北上」已突破450萬輛次,2024年「港人北上」達到8,191萬人次(比2023年增長近55%),消費總額近557億元,2024年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醫療、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約70萬人次,灣區居民「雙向奔赴」,越來越深度融入優質「生活圈」。

  科技賦能升級灣區產業鏈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發揮好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應在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變革、推動科技與產業互促雙強、深度融合上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不斷提升大灣區在全球產業鏈創新鏈中的地位與價值。實際上,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能力強、現代產業體系完備、對內對外經濟聯繫緊密,「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五年位居全球第二,已形成多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擁有超7.6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正加速成為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重要策源地。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借鑒杭州培育科技「六小龍」等有益經驗,當前尤其應注意如下幾點:

  第一,進一步優化大灣區創新生態。利用「一國兩制」優勢,構建跨境協同機制,加快建立跨境數據特區,推動港澳科研資源與珠三角產業化能力對接。優化「高校-企業-政府」三方聯動,加快構建「教育-科技-人才」全面創新環境,依託灣區內世界級企業,打造「AI+製造」「數字金融」等品牌,引入更多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和全球高端人才。

  第二,推動大灣區科技賦能升級。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優化布局,搭建跨領域、大協作、創新資源深度協同的創新網絡,加快建設一批技術創新中心和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台,積極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整合灣區頭部企業AI能力,依託鵬城實驗室、粵港澳超算中心等基礎設施,打造通用大模型底座,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通用模型平台,建設公共算力池,支持中小企業低成本調用資源。深化「數字灣區」建設,着力推動傳統產業數智化升級,推動大灣區製造業全流程數字化,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優化產線設計,形成「虛擬研發-實體生產-數據反饋」的迭代循環。

  第三,優選產業重點升級灣區產業鏈。今年廣東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着力構築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近日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主持召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座談會,提出廣東要加快布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深入實施「人工智能+」「機器人+」行動,加快賦能千行百業。以此為基礎,大灣區可整合核心城市芯片設計優勢與珠三角製造業基礎,推動「國產芯片+國產系統」雙輪驅動,構建自主可控的智能硬件產業鏈。同時謀劃布局未來產業矩陣,重點發展未來能源、生命科技等新賽道,形成「燈塔工廠+無人產線+智能服務」的全球輸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