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安置支援配套 穩步落實「簡樸房」
葉傲冬 民建聯秘書長
香港地少人多,房屋問題長期困擾市民,如何解決房屋問題成為歷屆政府的重點工作。現屆政府秉持「提量、提速、提效、提質」的施政理念,大幅提升房屋供應,並推出「簡樸房」政策以取締劣質劏房。若政府透過完善經濟、安置等支援和政策,同時彈性、分階段、多管齊下地實施計劃,相信定能大大改善基層市民的居住環境,逐步告別劣質劏房,從而推動社會共融發展。
為減輕基層市民負擔並實現「簡樸房」的平穩過渡,政府需提供更完善的經濟配套措施。「簡樸房」政策可能導致合規單位的租金上漲,政府應加快立法規管「起始租金」機制,避免業主將改裝成本轉嫁租戶。同時,需大力宣傳和推廣「簡約公屋住戶特別津貼試驗計劃」,令有需要住戶獲得一次性的搬遷津貼,並延長此計劃的試行時間,擴展申請條件和涵蓋範圍,以緩解更多受影響家庭的經濟壓力。
政府需提供進一步完善安置政策及過渡性支援予基層市民。基層租戶普遍擔心搬遷至偏遠地區會影響就業與子女教育等,政府應優先為居民提供同區的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並加強市區土地整合,例如利用閒置校舍或工廈改建臨時居所,解決市民的燃眉之急;加快現有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落成速度,並延長居住期限,避免居民短期內二次搬遷;政府需優先為弱勢群體,如長者、單親家庭或殘疾人士等,分配簡約公屋或過渡性房屋,並整合社會資源,提供搬遷協助、就業轉介、子女轉校服務,建立「一條龍」的搬遷支援服務,並設立專責部門處理安置產生的糾紛問題。
對於環境更惡劣的床位和無間隔的板間房,政府亦應考慮納入規管。為此,可制定「人均居住面積」標準,如每人不低於5平方米,避免家庭成員過多導致空間不足;對於工業大廈劏房等特殊案例需另訂規範,而非統一適用8平方米標準,避免「一刀切」。
為避免受影響市民措手不及,政府應採取「分區、分階段」的策略,循序漸進地推進計劃。此舉可避免在某個區域集中取締劏房,例如先嘗試分區優先處理危樓密集的油尖旺區,按樓齡或違規程度排序分階段執行,以減少市場震盪;據2024施政報告指,未來五年將新增18.9萬伙公營房屋,政府可配合北部都會區發展,逐步引導人口至新界,同時緩解市區的擠迫問題。
「簡樸房」不僅是居住空間的升級,更是特區政府對市民關懷的體現。政府若配以「組合拳」的策略,定能打破香港房屋問題的困境。希望有需要市民都可以積極參與政策,共同見證香港由治及興的轉變,令每個香港市民都可享有一個舒適、有尊嚴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