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天天問】上太空種菜 加速植物自然變異


在太空可以做相當多的科學實驗,其中一項就是太空育種。很多人都會好奇地問,太空育種是一項轉基因實驗嗎?其實並不是,太空育種在本質上與自然界的變異相同,只是太空育種加快了變異過程,提高了變異的概率,所以可以理解成為加速自然變異。所以,如果沒有在太空實踐科學實驗,我們便少了一個求真、求創新的途徑了。
中國太空科學除了將種子帶到太空進行育種外,空間站還會通過專業的太空栽培裝置,種植太空植物,做太空實驗。那麼,為什麼要在天上做種菜實驗呢?
首先,太空種植是利用空間實驗室平台,研究太空微重力等特殊環境對植物生長發育、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響。
第二,也是一個很實際的原因,那就是種植的植物可以為航天員提供食物、氧氣和水,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航天員產生的二氧化碳生產氧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淨化密閉艙室環境,提供清新的空氣、生產食物,為航天員供應新鮮蔬菜,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豐富食譜。
此外,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還可實現密閉系統內水淨化,為航天員補充純淨的水。植物還可為航天員提供綠色鮮活的環境,通過照料植物緩解壓力,起到正向調節心理情緒的作用。
在太空空間站環境中的高能粒子輻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綜合因素協同作用下,植物種子的DNA被雙鏈擊穿,產生斷裂並重新排序,而地面的誘變技術卻只能讓DNA被單鏈擊穿。也就是說,太空育種變異率更高,太空種子返回地面後再經過至少4代選育,篩選出攜帶新性狀的新種子,就能培育出新品種。
利用環境作用提高變異概率
以水稻為例,它的自然變異率在二十萬分之一左右,化學誘變的變異率也只有千分之幾,但經過空間誘變的水稻變異率可達百分之幾。太空育種本質上與自然界的變異相同,但是太空育種加快了變異的過程,提高了變異的概率,所以可以理解成加速版的自然變異;太空育種沒有人為將外源基因導入到種子中,不是轉基因。
在神舟十一號、神舟十四號執行任務期間,已有多位航天員體驗過當太空菜農的感覺,並成功種植生菜、小麥、水稻等。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完成了生菜播種、培育、收割的全過程;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在中秋節當天還吃上了太空種植的新鮮蔬菜,未來太空菜園將不僅為航天員提供食物、氧氣和水,作為空間實驗平台,還將對研究太空微重力等特殊環境對植物生長發育、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響發揮作用。
重力光線不同 種植有難點
太空實驗有什麼難點呢?以種植為例,植物正常生長必須具備適宜的光照、水分、養分等,航天員表示,太空種菜主要有兩大難點:一是在失重環境下,水不容易深入根系裏面,太空微重力環境會造成在植物根系周圍形成一個邊界層,水氣無法自動分離,植物必須依賴外力才能與周圍環境進行正常物質交換。因此,水分養分供給技術是太空植物栽培的關鍵。二是艙內沒有太陽光線照射,喜歡光照的植物不易生長。
不過,實驗櫃裏有人工光源,仍然可以為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照。
教育局最近公布一項「香港中學生空間站科普載荷和科學實驗方案設計比賽」,比賽以推動航天教育為宗旨,為學生提供寶貴機會,親身參與國家航天項目,激發他們探索浩瀚宇宙的熱情,並透過科學實踐和挑戰任務,培養學生的科創意識和家國情懷。比賽截止報名日期是3月8日,有興趣參加太空實驗的同學歡迎掃描二維碼了解詳情,這實在是一次難能可貴的機會。
●梁偉傑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專業發展總監,兩次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得主)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由香港教聯會主辦,旨在加強支援教育界推動國家安全及國民教育。中心特別成立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設有多個不同學習區,全面展示國家航天科技所取得的突破和成就,增強香港青少年對國家航天科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