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建恒常機制 拯救更多病患

●香港器官移植基金會創辦人及創會主席何繼良醫生
●香港器官移植基金會創辦人及創會主席何繼良醫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僖)香港器官移植基金會創辦人及創會主席何繼良醫生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器官捐贈在全球以至全亞洲都頗低,每年急需移植器官續命的市民卻長達逾3,000人,若兩地能建立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恒常機制,有助拯救生命延續大愛,也能避免因為未能配對合適的病人而白白浪費器官。

  何繼良形容,8個月大女童祈祈很堅強,靠儀器換血足足堅持近半年,終於成功在內地找到合適的心臟,在兩地醫護人員爭分奪秒下成功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創造生命奇跡。

  本身是腎臟移植專家的他以腎臟移植為例指,目前兩地的跨境器官移植機制為逐次單獨申請特批,「捐贈器官存活時間十分短暫。若能建立恒常機制,香港一有移植需要,就能自動進入全國輪候名冊、電腦庫自動配對,省卻逐一個案申請,兩地各自走程序審批流程,器官移植每節省一分一秒,都意味一條生命獲救機會增加。」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確保,內地器官移植機制已經十分規範,與國際接軌,有很多專業醫療機構監管,高度透明,愈早建立恒常機制,就有愈多病人重獲新生。」何繼良說。

  醫衞局:積極探索機制恒常化

  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在不影響各自器官捐贈和分配制度的前提下,香港與內地有關單位推進第二層器官捐贈安排,即在當地無法配對到合適病人接受器官的情況下,將器官作跨境配對。兩地緊急請求器官移植的渠道和流程已理順和規範化,本次跨境器官捐贈個案會為探索將機制恒常化的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

  連同2022年以及今次的成功配對個案,至今香港特區向內地提出6個緊急請求,其中兩名病人已配對合適器官並完成移植手術,另兩名病人後來情況好轉,暫無急切需要器官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