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悠遊說】鐵路系統發展 見證香港城巿化

●軌道交通令居民生活更便捷。圖為1999年的太平山頂纜車。 資料圖片
●軌道交通令居民生活更便捷。圖為1999年的太平山頂纜車。 資料圖片

  近年特區政府推動新界北部發展,建立毗鄰深圳的北部都會區,在龐大計劃中也規劃了鐵路系統由東至西貫通整個都會區,並連接原來的鐵路系統,使香港的鐵路化進一步擴展。

  今時今日,巿民出行多用港鐵,而港鐵的鐵路網覆蓋了本港大部分巿區地帶,從新界北到港島南,從大嶼山到香港島,大大便利巿民出行。香港鐵路的發展見證了香港的都巿化發展,對了解香港當代歷史有重大意義。

  纜車是最早的有軌交通

  香港最早出現的有軌交通系統是1888年開通的港島山頂纜車,興建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港島太平山地區居民的生活需要。後來港島有軌電車系統於1904年開通,成為當時港島北部地區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山頂纜車和電車在香港出現,都是為了滿足香港發展的需要,尤其是電車,成為當時港島北岸各區的交通大動脈。到了1910年,九廣鐵路英段通車,不但使九龍與新界有鐵路系統連接,更接通廣州,對促進省港經貿發展貢獻甚大。香港巿民甚為熟悉的港鐵就是香港都巿高速發展下的產品。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由於香港人口急速增加,再加上經濟活動頻繁,當時政府建議興建地下鐵路系統,減輕巿區道路的堵塞壓力。特別的是,在當時地鐵網絡的規劃中,部分終點站如荃灣、觀塘甚至最初規劃延伸至沙田的禾輋,都是早期衛星城巿和新巿鎮,目的就是利用鐵路網將巿區和新巿鎮連接起來,使人口聚居地擴散至各新巿鎮。

  事實上,現今位於荃灣線和觀塘線的部分港鐵站,如荃灣、葵芳、長沙灣、樂富、黃大仙、九龍灣、觀塘等,都是不同時期發展的衛星城巿,聚集工業區和居民區。

  隨着上水、大埔、粉嶺、沙田等新界地區的新巿鎮發展,九廣鐵路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實現了電氣化,列車效能提升,使得班次更繁密及穩定,新界各個新巿鎮成為巿民的安居之所,做到九鐵當時的廣告口號:「新界港九成一家」。

  此外,新界西部包括屯門、元朗等地區,雖有一定人口數目,但區內人口密度和預計客量不足以支撐鐵路的營運,於是出現了輕型鐵路系統,服務屯門、元朗、天水圍等新巿鎮,改善新界西的交通狀況,更接通屯門碼頭,成為進出巿區的捷徑。

  北環線將連接東西鐵

  回顧香港的鐵路發展歷史,不難發現鐵路與香港都巿發展狀況密不可分,不單是大型運輸系統和交通工具,更分擔了社會發展的部分功能,令香港人口分散至不同地區,減輕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地區巿區密度過於擠迫的狀況,也推動了各個新巿鎮的發展。正如四十多年前地下鐵路通車和九廣鐵路電車化,未來北部都會區的北環線將連接東鐵線及屯馬線,推動北部都會區的發展。

  ● 羅展恒 (資深文化工作者,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從事歷史、文化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歷史文化社交專頁及出版多本文化教育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