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顆星

●吉林隕石博物館內的「中國吉林一號」隕石。 網上圖片
●吉林隕石博物館內的「中國吉林一號」隕石。 網上圖片

  曲 靜

  當《星際穿越》《流浪地球》《三體》等影視作品藉科幻之名,以宏大的宇宙觀將一個人為臆造的宇宙徐徐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時,一個遠比這些呈現更浩渺蒼茫的真實宇宙也同時被揭開面紗,緩緩地露出一角真容,令無數心懷蒼穹的愛好者,不再僅憑好奇獵奇、僅用仰望暢想等姿態,滿足日益增長的渴求,而是紛紛拿出科學的嚴謹,哲學的況味甚至不乏對人性的探索,將神思送入廣袤的星際。始於科幻啟蒙、終於理性求索,真正的「追星」從來都是出於浪漫又不止於浪漫哦!

  吉林人有幸,在距今48年前的1976年,一顆流星的造訪,讓天外來客被實實在在地感知。也因此,將「流星家族」盡可能地聚集一堂。以行星宇宙教育為緣起,隕石博物館應運而生,以一己之力將浩瀚廣宇拉近到世人面前——看得見摸得着才會由衷生出趣味吧。

  尋常市民也會因半個世紀前的「星落我家」,如數家珍地對慕名造訪的外地人來上一段並不嚴謹但相當由衷的推廣。

  而官方也在介入打造「星空之旅」,為在曠野舉頭遙望星海提供必要條件。

  在吉林市博物館,造訪地球的這塊世上最大的石隕石,被安靜地置於展台上供人觀摩,作為鎮館之寶享受着殊榮。此時的安靜安然,斷不能讓人想像當年的風馳電掣。

  1976年3月8日下午3點左右,與任何一個日子無異的尋常一刻,突如其來的賓客不請自到——

  宇宙空間一顆隕星以每秒十幾公里的速度墜入地球大氣層,並在吉林市郊上空發生爆炸。最大的3塊隕石沿原飛行方向繼續向西偏南方向飛去,最後一塊在地面上造成一個深3米、直徑2米多的大坑,土塊飛濺至百米之外……

  不巧,剛剛11歲的本人,也成為那一時刻的見證者。居住地離最近的3號隕石落着點,直線距離不超過3里。那個怪異的傢伙幾乎就是從我們的頭頂上轟然而過,豈有無視之理。

  幾乎所有的人在驚詫莫名之後便開始了瘋狂地探尋,一干人眾像被颶風裹挾住一樣,又像是受了刺激的蜂群,黑壓壓地打着旋兒往出事地點颳,一路的腿腳狂奔,說不定還捲進不少不明就裏的看客,也跟着傻乎乎地瞎跑。

  那還是乍暖還寒的時日,田地還未解凍,人們還裹着臃腫的棉衣。那時候的人們對於人文歷史科普常識的掌握是那麼有限,發生在身邊的新鮮事物少之又少,難得有一個這樣的例外,被曠世奇觀磁石樣吸附,便無論如何都不管不顧了。

  那天我們被「星星」召喚,從居民區狂奔至鄉野。每個揣着興奮好奇的人,都備着一份自己的想像和理解,卻基本不脫日常舉頭望天的局限,囫圇半片的。

  我們隨着人流跑到星星落地的那塊田時,只看到一孔不起眼的洞——也就比家裏的鍋灶大不了多少的洞,裏面有些黑,看不出深有幾許,地表有些浮土薄薄地敷着,打眼看上去似乎也沒啥特別。那時候的冬天總是走得晚,壟溝或背陰的地方還有未消去的殘雪髒污地縮着,小風也撲得臉發僵,呆久了,手腳先發出抗議,麻木了。不滿足的人們又開始繼續流動,目標改為那個大隊的隊部,說是星星已被民兵取出存放在那裏,站崗守着誰也不讓見。一團團的人層層堆積着、聚攏着,卻被守衛隔在外面;久久,沒任何通融的跡象,很可能無功而返。天色眼看着暗下來了,寒意也點點侵襲着,好奇終於被無奈擊退,人群中開始有人不再堅持,一點點鬆動、一點點潰退,之後星散,消失在各自奔來的路上。好歹也算長了見識,儘管嘛也沒見着。

  那次隕石雨散落的範圍約有500多平方公里, 10餘萬人口都在它的「掃射」範圍之內,卻奇跡般地沒有造成任何傷亡或損失。房子沒損失,牲畜沒損失,三大塊的落點都不在村子裏,最大的破壞就是衝擊波把玻璃震裂了幾塊。

  據說這場隕石雨中的隕石形態多樣,3塊較顯眼的,每塊都超過了100公斤,最大的重1,770公斤,為世界石隕石之最。迢迢遙遙一路,耗損了多少,那卻不去的烈焰焚燬,分崩離析,差不多就餘個碎屑殘骸的「核」了,依然之最,依然將天體的信息盡可能地保留。如今被當作無價之寶供在博物館裏,為這個城市的知名度默默地貢獻着。

  晴朗的天氣裏,仰首凝望,遙遠的星際恒久地與人對峙,帶着慣常的神秘幽然,一粒星子的墜落無聲無息,不及天邊驟然劃過的一條閃電。世界並沒有因此改變什麼,或者那改變過於瑣細,幾可忽略,但是卻有一種大美呈現;不禁心動,那與世界觀有關,那讓我們細緻體察了宏觀和微觀、靜止和律動、可見與未知。

  人類的認知有限,而廣袤的宇宙無限,窮盡一切能量探求,恐怕只是在完善兒童期的幻想吧,所謂天外有天。

  (作者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吉林市作協副主席。曾獲吉林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