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舉辦「從反電詐報道看傳統媒體如何突破」研討會 跑出來的新聞 AI無法取代

自1月份演員王星被騙到緬甸做電詐的事件發生不久,大公報記者第一時間深入虎穴,赴泰緬邊境重走王星被拐的500公里路線,在1月份及2月份合共進行20日、逾50篇的現場獨家報道,另有20多個獨家視頻在社交媒體發布,總閱讀人次突破300萬。該系列報道有力推動國際合作,加速妙瓦底電詐園區的覆滅。
如何做出好新聞,是傳媒業界致力研究的永恆課題。為進一步與業界研討、交流,促進轉型,大公報與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合辦「從反電詐報道看傳統媒體如何突破」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昨日齊聚一堂暢所欲言。有專家表示,《大公報》今次系列報道的成功,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為香港傳媒行業帶來的優勢,為傳統媒體的價值體現與責任擔當提供了典範。《大公報》亦為香港乃至世界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更是新聞媒體人肩負使命與責任的具體展現。
有從事電視行業的傳媒人表示,今次《大公報》巧妙結合了引人入勝的視頻與報紙上的深度分析,形成了相輔相成的傳播效果,融合發展做得好。
有自媒體人認為,《大公報》在該系列報道中體現了守正、深入、創新的風格,已經不是傳統紙媒的做法。
有專欄作家表示,在講究快的網絡時代,像《大公報》今次的深度報道越來越少。而記者去到現場獲取的信息,往往是AI數據庫所沒有的,也是AI無法取代的。
有傳媒學者認為,實地採訪可讓年輕記者了解新聞真正的價值,可以將有關個案帶到本港各大學院校作研討會主題,作分享及討論,讓年輕的記者作為參考。亦有傳媒學者形容,自汶川大地震以來少見深入現場採訪的系列調查報道,認為這次《大公報》的前線系列報道非常震撼。
與會者紛紛表示,AI很有用、很厲害,但那些跑出來的、有溫度的新聞,是AI做不到的;那些能改變社會的報道,都需要去到現場捕捉資訊。願記者們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團火,記錄我們在時代中走過的腳印。\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文) 林少權(圖) 融媒組(攝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