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專訪/香港科技創新 四大領域是關鍵

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勞倫斯·庫恩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這座獨特的城市擁有獨特的機會。他認為,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將是香港未來創新和技術發展的四個關鍵領域。在美國總統特朗普重新上台的中美關係大背景下,香港作為連接東西方的重要橋樑,其穩定與發展對於世界和平與繁榮具有重要意義。\大公報記者 朱 燁
【大公報訊】庫恩認為,香港這座獨特的城市擁有獨特的機遇,在規劃如何利用這些機遇時,首先要認識到的是,它的未來將不同於過去。
庫恩指出,自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初至今,香港一直是外國資本、技術和專業知識進入中國的重要門戶。得益於透明獨立的法治體系和開放自由的金融市場,眾多企業與投資者在香港安心經營。隨着內地金融市場逐步壯大及法治體系日益健全,特別是上海與深圳的崛起,香港在功能定位和地域優勢上的特殊地位也跟着不斷發展演變。
拓展多式聯運、文化交流等新領域
庫恩解釋稱,功能定位上,香港更加致力於鞏固金融、交通、貿易及法律等領域的傳統優勢,並開拓新領域,如打造多式聯運服務的航空業、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加強知識產權交易及促進藝術文化交流等,從而續寫輝煌篇章。地域優勢上,香港正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藍圖。
庫恩表示:「該經濟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預計將在2030年達到4.6萬億美元」,「如果粵港澳大灣區視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一數字足以使其躋身世界前十。」同時,香港國際機場已連續十年榮登全球最繁忙貨運機場的寶座,展現了不可替代的物流樞紐地位。此外,在過去幾年裏,粵港澳大灣區已成功培育出超過6萬家高科技企業,為該區域乃至全球的科技創新注入了新動力。
香港發展局及規劃署於2021年10月8日發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的最終報告,規劃闡述了香港2030年以後全港的空間發展策略。庫恩提到,該規劃圍繞三大支柱展開:提升香港的宜居性以吸引並留住頂尖人才;把握新的經濟機遇和挑戰;以及創造可持續增長的能力,從而保證香港的全球競爭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裏面還制定了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放目標,「這是該規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智能經濟助力轉型
庫恩認為,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將成為香港未來創新和技術發展的四個關鍵領域。他提到,為鞏固香港作為生物技術融資中心的領先地位,中央政府已批准尚未盈利的生物技術企業在港上市。金融科技方面,香港更是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數百家金融科技公司和數千家初創企業在此蓬勃發展。通過加強與內地的交流合作,促進金融科技公司向內地市場擴張,初創企業可以迅速擴大規模。
庫恩指出,作為一個人口密集、通信基礎設施及互聯網連接均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城市,香港無疑是智慧城市應用的理想試驗場。從智能出行、免費公共Wi-Fi覆蓋的智能生活,到提高能效、優化廢物管理及污染監測能力的智能環境;從智能人才培養、打造開放數據的智能政府,到智能經濟……香港都有望取得更加顯著的成就和突破。毫無疑問,智能經濟是一個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的新經濟階段,它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和開放性等特性,致力於推動政府管理、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智能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