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河套建國際AI工程師學院 試點免簽

「圳·智薈」2025深港院士專家(河套)座談會19日在深圳市福田區河套科創中心舉行,座談會以「深港共謀北都發展、推動河套創科提速」為主題,匯聚深港兩地院士專家、政府職能部門代表、政協委員及企業家等近百人,共商深港科技創新合作新路徑,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建言獻策。
當前,廣東正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加力提速、成群成勢,加快構築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郭毅可在座談會上建議,成立國際人工智能開源工程師學院,使國內外優秀工程師免於簽證問題,每年有1至2個月時間在合作區研討新技術,推動創新合作。\大公報記者 毛麗娟深圳報道
建共享算力中心 推動開源項目落地
座談會由深圳海外聯誼會、廣東院士聯合會、福田區海外聯誼會聯合主辦。深圳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深圳海外聯誼會副會長吳歡主持座談會。
會上,深圳市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副署長余傑介紹河套深圳園區開發開放進展時表示,深圳園區牢記「協同香港推進國際科技創新、打造匯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共同邁向世界級科研樞紐」的使命,在深港聯動方面,與香港園區形成「一區兩園」合作開發模式,與香港新田科技城形成產業協同效應,為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提供科創支持。
科研物資通關 研更便利模式
余傑透露,「利用原來福田保稅區的1號通道,通過白名單的改革路徑,在國家部委支持下,我們目前已實現註冊在河套科研機構的香港科研人員可乘坐單牌的港牌小汽車,直接從香港來到河套園區。同時,巴士也可以在這裏率先通行,真正實現了深圳、香港半小時的科研圈;另外,對科研自用物資也開通了查驗綠色通道,審批時間從原來至少要20天,減到只要1天。我們還在向國家部委爭取更加便利的通關模式。」一河兩岸設施互聯、服務共享、協作創新的新型園區模式正不斷成為現實。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長郭仁忠等院士、專家代表,以及全國政協常委、深圳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等全國政協委員代表,圍繞生物醫藥、低空經濟、數據跨境、制度創新等方向展開深度探討,為深港兩地協同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推動兩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才能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暢通無阻。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郭毅可建議,河套可成立國際人工智能開源工程師學院,使國內外優秀工程師免於簽證問題,每年有1至2個月時間在合作區研討新技術,推動創新合作。同時,在河套合作區可成立共享算力中心,方便香港科研機構使用,同時支撐國際人才的工作,推動更多開源項目落地。
善用深港「兩制」之利,有助推動大灣區一體化創新。香港工程院院長陳兆根說:「香港跟深圳各方面聯繫很多,香港有很好的市場,深圳有很好的製造,兩邊有很好的合作。」他建議合作區用好香港鏈接國際標準、國際法律的優勢。據悉,與會專家意見整合後,將通過全國兩會代表委員以建議、提案等形式提交國家部委,助力推動頂層設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