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由戲】鑒真東渡 促進日本佛教正規化

佛教源於印度,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在洛陽建立。佛教在東漢及魏晉時期逐漸流行,到南北朝及隋唐大盛,唐代皇室雖然尊崇道教,但無阻佛教在貴族及平民中盛行,各地佛寺林立,興建僧院及供僧尼學習的機構。唐初著名高僧玄奘及義淨往印度學習及帶回大量佛經,令中國佛教經論更加豐富和充實。
約於公元六世紀初,佛教傳入日本。由於中國佛教鼎盛,高僧輩出,日本視中國為佛教聖地,在隋唐時期(公元589年至公元907年),不少日本僧侶伴隨遣隋使、遣唐使到來,向中國高僧請教學習,而中國的名山古剎便是他們尋訪開悟的佛教聖地。
由於皇室及政府的推動,佛教傳入日本後迅速普及,湧現出一大批僧人,但不論這些僧人出身貴族或平民,也算不上是合格的僧人,因為佛教有嚴格的戒律要求和出家的規定,不但要受戒,還要有剃度儀式,且受戒及剃度時必須由得道高僧主持授戒及發出剃度證明,這樣才稱得上是合格的和尚,否則只視作是自學成才的和尚,認受性不足。
日本缺乏得道高僧,無法按照佛教的嚴格規定剃度和尚,這是亟待解決的佛教正規化問題,於是遣唐使中的僧侶還有一個任務便是到中國尋訪大德高僧,並邀請他們前往日本。公元742年,日本僧人榮睿和普照隨遣唐使團到達中國後,隨即前往揚州大明寺,拜訪鑒真大師(公元688年至公元763年),他是律宗南山宗傳人,也是後來日本佛教南山宗律宗的開山祖師。
失敗五次 歷經十年始抵埗
鑒真是律宗大師,對於日本十分重要,因為日本當時缺乏律宗大師,而且鑒真是江南第一名僧,在佛教界聲望甚隆。在榮睿和普照的誠意邀請下,鑒真答應赴日本弘揚佛法,當時他已年過五十。鑒真前後六次東渡,頭五次均失敗,其中最驚險的一次是出海不久便遇上風暴,船隻嚴重損毀,破船輾轉漂流海南後,隨船的人喪生大半。雖經歷多次失敗,甚至途中因傷而導致雙目失明,但鑒真仍然不屈不撓,堅持東渡。到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到達日本,他在九州鹿兒島登岸,再到本州奈良都城,沿途受到日本民眾熱烈歡迎。
為了管理全國的佛教僧寺,日本朝廷在奈良大興土木,營建了一座全國佛教總寺院,名為東大寺,日本便用這座大寺來安頓鑒真。公元754年,鑒真雖然已六十多歲,而且雙目失明,但還是在東大寺起壇,為日本天皇、皇后,以及大批皇族、貴族子弟等授菩蕯戒,繼於寺內建立日本首座戒壇院。可以說鑒真到日本後,改變了日本的佛教,使其成為符合佛教規定的正規佛教。
鑒真雖然身在日本,但他一直懷念故鄉,跟隨鑒真一起到日本的工匠和僧侶,在鑒真的要求和指導下,修建了一座唐朝樣式的佛寺,名為唐招提寺,於公元759年建成,這是保存至今的日本唐式建築中,最宏偉美觀的一座寺院。鑒真晚年居於唐招提寺,與同行弟子講經傳法,並且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日本僧侶。公元763年,75歲的鑒真於唐招提寺圓寂。鑒真圓寂前,其弟子為他建造一座與其本人一樣大小的雕像,雕像刻畫入微,形容生動,一直傳世至今,被視為東亞藝術史上重要作品之一。
總括而言,鑒真除了在日本傳播推廣佛教和促進當地佛教正規化外,亦把中國佛教的建築和雕塑等工藝傳往日本,使佛教在中日之間,成為強大的文化聯繫紐帶。
●緩圓 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