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探索】失去觀眾基礎愛情片已死? 谷一盈︰多思路創新破局

《鐵達尼號》劇照
《鐵達尼號》劇照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照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照

《花束般的戀愛》劇照
《花束般的戀愛》劇照

迪士尼經典動畫片《美女與野獸》劇照
迪士尼經典動畫片《美女與野獸》劇照

《失戀33天》劇照
《失戀33天》劇照

《星聲夢裏人》劇照
《星聲夢裏人》劇照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講師谷一盈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講師谷一盈

●著名編劇汪海林
●著名編劇汪海林

  愛情是一件無比美妙的事情,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對愛情進行了美麗的暢想和描繪,愛情中蘊含着尊重、平等,以及人類對美好未來的期待和嚮往,荷里活的愛情電影,如《羅馬假期》《鐵達尼號》《珠光寶氣》《情人》等都成為了經典。內地的愛情電影,如《失戀33天》《前任3》等都以小博大創造過票房奇跡。如今愛情電影卻在中國的電影市場上式微,2025年春節檔不再有愛情電影,2024年票房榜排名前十位沒有一部愛情電影,2023年票房排行榜前十位也沒有純粹的愛情片,只有一部從負面書寫愛情的懸疑電影《消失的她》。愛情片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好的愛情片愈來愈少?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了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講師谷一盈及著名編劇汪海林,解析愛情片所面臨的現狀和出路。 ●文:丁寧

  時代在發展,與過去的愛情片相比,現在的愛情片注入了新的主題。谷一盈表示:「過去的愛情片多以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為核心,比如經典的《羅馬假期》,講述公主與平民記者的愛情,着重突破階層與身份束縛,展現愛情的浪漫與純粹。再比如迪士尼經典動畫片《美女與野獸》,表層是貝兒與野獸的愛情故事,深層是真愛能夠打破外表差距與社會偏見,實現心靈救贖與美好轉變。」

  「而現在的愛情片主題更為多元,除了講述美好愛情本身,一方面會增添諸多現實議題與熱點話題,另一方面也會建構非常規範的敘述載體。比如日本愛情電影《花束般的戀愛》中細緻展現了男女主角從熱戀到分手的全過程,深入刻畫了兩人因生活壓力、觀念差異導致的情感變化,讓觀眾看到愛情中的無奈與掙扎,引發對愛情本質的思考。再比如《星聲夢裏人》既是愛情電影,也是歌舞電影,高飽和色彩的背後是關於愛情和夢想的深度探討。總的來說,過去的愛情片更加單一純粹,情感關係相對直白,現在的愛情片更加複雜立體,情感細膩呈現多元。」

  現在愛情片缺乏創意無新鮮感

  谷一盈表示要理解現在的愛情片為何難以引起觀眾共鳴,就必須先明白愛情片到底在什麼方面吸引觀眾。她說:「一直以來愛情片最打動觀眾的兩個元素,一個是愛情片能夠勾起觀眾的回憶、一個是愛情片能夠彌補現實的遺憾。愛情片的根基在於講述愛情,而愛情作為人人都或多或少擁有過的主要情感,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很熟悉的、每個人都是有發言權的,這一點和科幻片等其他類型有本質區別。」而現在愛情片常被詬病難以引發觀眾共鳴,原因歸根結底都可對應到兩個層面,無法令觀眾共情、無法令觀眾感動。具體包括劇情老套、人物扁平、人物關係不合理、缺乏獨特性、真實還原度低、與社會現狀脫軌等,最終造成失去了共鳴的基礎。

  另外,現在的愛情片還存在套路化和同質化問題。「比如分分合合這一類,像《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這麼多年》《何以笙簫默》裏都有相似的情節設定,男女主因誤會或現實因素分開,結尾又莫名其妙復合,缺乏讓觀眾理解的情感基礎。絕症虐戀也是老套路,如《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男女主一方身患絕症,用這種方式增加愛情的悲劇色彩。還有校園愛情片中常見的『學霸與學渣』組合,《最好的我們》等不少影片都採用過,主要情節多是學渣被學霸吸引,或者學霸被學渣吸引,自此開啟懵懂愛情,從青春年少糾纏至步入社會,缺乏創新,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谷一盈解釋,並不是說這些設定就是錯的或者有問題的,愛情片的基礎設定其實也就那麼幾種,創作者們採用相似的人物塑造、人物關係搭建,主要劇情發展也沒問題,愛情創作範式確實「愈是普遍的愈是大眾的」。但問題是如何賦予舊內容以新皮囊,如何讓舊瓶裝新酒,讓「經典」故事煥發「新鮮」生命力,這才是創作。

  當前社會環境不利好拍愛情片

  谷一盈認為:「當前電影行業的發展環境對愛情片的製作和傳播都不太利好。資本導向下,資本更傾向於投入高回報、大製作的商業片,愛情片因成本相對較低、回報不穩定,難以獲得充足資金支持,導致製作受限。像一些小成本愛情片,因資金不足,在場景搭建、畫面質感上表現欠佳。快節奏的製作周期也會影響愛情片品質。為快速盈利,不少愛情片製作倉促,缺乏打磨劇本和精雕細琢影片的時間,使得故事邏輯不嚴密、人物塑造不豐滿。宣發模式上,過度依賴明星效應和話題行銷,忽視影片本身品質。一些愛情片宣傳時過度炒作主演緋聞、熱點話題等,影片內容卻空洞無物,觀眾觀影後失望,口碑崩塌,影響後續愛情片的市場信任度。」

  而且目前觀眾需求日益多元,不再滿足於單一的愛情故事,對影片的深度和創新性要求更高。「火爆——大量——疲憊——減少」已經形成了某種閉環,在這個閉環裏,雖然偶有湧現佳作,但仍會加速觀眾對該類型的固有期待。在這種情況下,唯有拍出好的愛情片,才是真的破局之道。谷一盈表示:「在愛情片中進行多方面創新,我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思路入手,一是主題表達,找到更契合當下電影觀眾的主題表達,以促進其情感共鳴。二是故事載體,找到更新鮮、更有趣、更特別的劇情設定來承載你的故事。三是視聽呈現,要麼把經典常規做到極致、要麼把另闢蹊徑做到極致。」

  谷一盈進而舉出了幾個例子。「比如當年一炮而紅的《夏洛特煩惱》,探討的是愛情裏老套的『硃砂痣與蚊子血』選題,但通過穿越形式,利用錯位原理,用高濃度喜劇承載了主題表達,不會有說教感,讓觀眾眼前一亮。還有日本導演濱口龍介執導的《偶然與想像》,電影中第一個故事『魔法』,講述的是女主人公聽說閨蜜的新男友竟然是自己的前男友時,決定去和前男友進行一番交涉。時間空間十分局限,大量台詞和細微表情即有效呈現了少女心思最細膩、最複雜、最多變的部分,酸澀懵懂正是愛情密語。再提起音樂元素的愛情電影,大家總能想到《星聲夢裏人》,其實《一切從音樂再開始》也很溫暖治癒,借音樂夢想展現女主角和男友的愛情故事,最終成長釋懷。」

  「歸根到底,創作永遠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創作者的主題表達、故事載體、視聽呈現都要符合創作者與筆下人物的真實狀態,最終達成錦上添花的效果,而非本末倒置的干預。我認為一部好的愛情片,情感表達要真實細膩,能讓觀眾感同身受,觀眾應該能夠浸潤觀影的全過程,觀影之前有相對應的期待,觀影過程中有充分的共情和感動,觀影結束之後情緒價值拉滿,那就值回票價,不虛此行了。」

  生活變化影響愛情觀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愛情觀念與生活經歷的變化對觀眾觀看愛情片影響頗大。谷一盈說:「如今人們的婚姻觀、愛情觀更加多元,不再將愛情視為生活的唯一重心,婚姻也不再是愛情的必然歸宿。帶着新觀念去觀影,自然對電影會有新要求,舊設定肯定難以滿足觀眾。就像《花束般的戀愛》,主角因生活理念差異和平分手,這種更貼近現實的愛情走向,與傳統愛情片大團圓結局不同,卻更能引發當代觀眾共鳴。當下的快節奏生活讓人們更注重個人發展,對愛情有了更理性的認知,不再輕易相信愛情童話。曾經經典的『灰姑娘與王子』式人物設定,如今看來過於虛幻,難以觸動觀眾。觀眾渴望在愛情片中看到真實、複雜的情感,而非脫離現實的理想化愛情。但我並不認為這能夠得出觀眾愈發不相信愛情的結論,只是在愛情片中相信作者塑造的愛情更難了。」

  在這種環境下,觀眾對愛情片提出了新的要求,愛情片創作也面臨諸多挑戰。谷一盈認為,如今愛情片的最大挑戰在於要「與時俱進」。「愛情觀、人物設定、人物關係、熱點話題等方面都需要同步配套的與時俱進。最重要的應是情緒價值層面的與時俱進。情緒價值一詞在近兩年被廣泛提及,現實社會的不易讓觀眾需要從方方面面獲得情緒價值。電影作為第七藝術,必然不能缺乏該功能。市場需求不斷變化,觀眾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愛情故事,對影片的深度、創新性和現實意義有了更高要求。愛情片特別明顯的一個市場特徵是,某類型火爆,則立刻有大量同類型影片湧現,隨着觀眾審美疲勞,這類影片熱度逐漸下降。觀眾口味愈發難以捉摸,審美水準不斷提升,對影片品質更加挑剔。若愛情片仍沿用老套路,不能與時俱進,則很難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要創作有新看點的愛情片,同時提供充分的情緒價值。」

  愛情片對導演積累演員演技要求高

  汪海林受訪時表示,愛情片除了核心的劇本問題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導演必須會拍感情戲。「感情戲很難拍,尤其是那種細膩的感覺,導演要有自己情感方面的積累,以及對感情的不同形態的表達,還要有自己的獨創性。」另外演員也要會演感情戲。「一些好的愛情片,男女主角在拍完後就陷入了愛河,比如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說明愛情片必須要把情感投入進去才行。所以說表演最重要的東西不是技巧,而是情感的投入。」

  汪海林提到,好的愛情片還要有對生活的智慧和思考。「不要假大空,要與故事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相融合,在愛情主題之外必須有一些副主題,這個副主題能體現出創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比如岩井俊二導演的《情書》,裏面就體現出導演對生命的一種態度,不是就愛情講愛情,而是對死亡進行了深度的思考。」

  現在很多大IP改編成的愛情劇收視率都不佳,汪海林提到︰「因為虛構的感情很難寫,不如真實情感更動人。網絡文學對於作者的虛構能力、文學能力要求很高。」有時他寧願在網絡上看講自己真實經歷的短文,更加打動人心。

  汪海林還提到,對愛情片來說,選角也至關重要,現在叫做演員之間的CP感。CP感是演員之間的氣氛,有的演員站在一起,觀眾就會浮想聯翩。但有的演員站在一起哪怕是親親抱抱,觀眾對他們之間也沒有任何想像。「我之前看過一個採訪,是美國一個觀眾,那觀眾說如果是湯告魯斯和金美倫戴雅絲單獨主演的影片,他都可能會看。但如果是兩個人聯袂主演的影片,他百分之百不看,因為這兩個演員沒有CP感,看起來不和諧,觀眾對他倆在一起沒感覺。而正面的例子則是《北京遇上西雅圖》,觀眾覺得吳秀波跟湯唯特別配搭,所以當時票房也特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