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再不努力 河套就變『半河套』了」




深港院士專家深圳座談 籲合力打造數據「蓄水池」共享算力中心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河套深圳這邊是高樓大廈,香港那邊卻還是農田,所以我覺得香港要努力,再不努力,河套就變成『半河套』了。」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郭毅可19日在2025深港院士專家(河套)座談會上呼籲,香港應加快推進河套香港園區發展。此次座談會上深港院士紛紛建言,深港合作優勢獨特,應當盡速推動各項要素流動便利舉措,有院士提出在河套打造數據「蓄水池」、共享算力中心等,港深攜手用好河套這個大灣區重要科創平台。
由深圳海外聯誼會、廣東院士聯合會、福田區海外聯誼會聯合主辦的「圳·智薈」2025深港院士專家(河套)座談會在深圳市福田區河套科創中心舉行。活動以「深港共謀北都發展、推動河套創科提速」為主題,匯聚深港兩地院士專家、政府代表、政協委員及企業領袖等近百人,共商深港科技創新合作新路徑,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建言獻策。
「吸引人才」搞發明發財
「吸引人才」是座談會上的「高頻詞」,兩地院士專家圍繞如何吸引科技創新人才提出真知灼見。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傑出講座教授、香港大學榮譽教授陳清泉指出,要吸引高端人才,不僅要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有很好的科研設備,更重要的是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國家賦予香港打造高端人才聚集高地的使命,河套地區可以依託深港兩地園區共同創造這個氛圍。深港珠聯璧合能夠進一步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香港有很好的基礎科研氛圍,深圳有很好的產業化氛圍,你可以在這裏搞發明,也可以在這裏發財,所以這裏有條件成為全世界青年人創新創業的熱土。」
打造國際人工智能開源工程師學院
郭毅可建議,深港應當在河套這個特殊區域,打造國際人工智能開源工程師學院,以開放的環境吸引人工智能人才匯聚。郭毅可認為,河套可以做一個國際的人工智能開源工程師學院,開源工程師在一起互相討論,國外的人才來到這裏不需要進入內地,內地的工程師也不需要真正去到香港,可以在這裏解決問題,形成一個人才聚集地,交流區。」他還建議,河套打造數據「蓄水池」,讓深港的數據都可以在這裏流動,同時,打造共享算力中心,讓香港的機構在這裏使用,同時也可以支撐國際人才的工作。
冀產業化道路更寬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成利指出,在大灣區,香港的高校可以做一些前沿性的研究,企業和機構把這些研究成果產業化。香港理工大學非常提倡知識轉化,有河套園區的支持,希望產業化這條路能夠走得更寬,真正做到像理工大學長期提倡的產學研結合。另一方面是資源共享。香港地方很小,實驗室非常擠,限制了發展,如果在河套,硬件設施、軟件設施可以和香港進行資源共享,相信會很吸引香港的教授。
倡打造前沿技術新飛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長郭仁忠也指出,河套創新發展,高校應該參與其中,深港均有不錯的大學,學生進入河套能夠帶來科研力量。但深港大學人才培養制度不同,內地大學招收博士生名額須由教育部定指標,而香港的高校則可以根據資源和經費自己安排。如果一起合作,難免有所衝突,希望對進入到河套地區的大學、科研院所在人才培養上給予一些特殊的創新支持,讓大學能夠根據它的能力和資源招收相關人才,進行相關科技研發,進一步釋放科技潛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深圳中國工程院院士活動基地主任陳湘生則建議,在河套打造一個文化教育、科學研究以及最前沿技術的新飛地,創造一個人流、物流、信息流無障礙流通的區域,讓科技人員或者跟科技人員關聯的人員自由進出,共享設備,實現一種新的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