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享受回家之樂

  吳志發

  真心想回家,從不嫌路遠。

  孩子6歲那年,我帶他回老家過中秋節。下午2點,到達村頭三岔路口,母親早已在此等候多時。2小時車程,孩子一路暈車,昏昏欲睡。他遠遠瞧見奶奶身影的那一刻,興奮地喊着「奶奶!奶奶!」手舞足蹈,睡意全消。

  見孩子活蹦亂跳,欲奪車門而出,司機小張趕緊把車停下。母親小跑過來,臉貼着車窗玻璃,使勁往車裏探望,不斷叫喚孫子的名字「琪琪、琪琪」,邊叫邊笑得合不攏嘴,巴不得立刻把孫子摟在懷裏,捏幾下小臉蛋,揉一揉小屁股。

  「發哥,你老媽真激動啊!」小張笑嘻嘻地嘆道。是啊,母親大半年未見孫子了,老人的心,思念的心,激動之情洋溢在臉上。普天之下,相信每位奶奶的心情都一樣——孫子,寶貝疙瘩也。

  父親、大哥、三哥、大嫂正在堂弟家吃掃墓酒,他們齊刷刷迎了出來。回到老家,喝酒自然少不了,家族男丁幾會喝酒。弟媳龍妹炒菜乃一把好手,菜餚味道鮮美,禁不住誘惑,狂吃起來。每年掃墓分清明和中秋兩次,父親和滿叔商議好,集體出工,輪流辦酒席,晚輩負責執行。酒足飯飽,大家邊喝茶邊聊天,天南地北狂侃。從黑龍江聊到海南島,從台灣海峽聊到北美洲。聊天是我的專長,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孩子自有他的玩伴,一會兒工夫,便和鄰家孩子們打得火熱。幾個活潑開朗的小姑娘一臉稚嫩,爭先恐後向兒子問東問西,忙得他不亦樂乎,猶如小明星榮歸故里一般出彩。

  傍晚時分,獨步村外。放眼四望,小村子群山圍繞,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熟悉中夾雜着幾許陌生。幾位梓叔和阿嬸在田地間拾掇忙碌着,他們身邊的小孩有的和着泥巴,有的追逐嬉戲,有的手牽小牛犢,彷彿正是年少時的自己。一群鴨母挺起大肚皮,昂首闊步,「嘎嘎嘎」,整齊列隊而過。偶有牛群歸來,彷彿瞬間回到童年放牧歲月和騎在牛背上的逍遙時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怡然自得的鄉村勞作畫面躍然而出。

  秋夜,微風吹拂,涼意濃濃。一輪明月,銀盤似的,高高掛在蒼穹;幾顆星星,零零散散,若隱若現,全村古屋在月光下顯得尤為靜美。蟲鳴聲聲,狗兒吠吠,蛐蛐淺唱,似一個天然合唱團,在彈奏着悅耳的秋夜之歌。村口青石板上,三五村民閒談着,笑聲朗朗。富人也許幸福,而平民照樣活得灑脫,與世無爭,自得其樂。人,並非定居鬧市才有活路,鄉下亦有一片燦爛天空。

  自到老家伊始,兒子興奮無比,纏着爺爺奶奶東跑西顛。他隨手拈來一條燒火棍,或是撈起水缸裏的一隻水瓢,均是嶄新的天然玩具。他每天有午睡習慣,回到老家,哪顧得上休息,精神勁強過小野豬。嘴巴更閒不住,一會兒唱歌、一會兒講故事。說話半洋半土,發音極不標準。他咬字不清晰,卻又擺出一本正經的神態,搖頭晃腦,有板有眼,比畫着途中暈車時的痛苦表情,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後合。

  回到老家,拋開所有煩惱,體味鄉村自然氣息,享受家人的款待與關愛,與兒時的夥伴暢談童年之趣,朝花夕拾,美不勝收。久處喧囂之市,心裏充滿壓力,時有莫名憂鬱籠罩心頭。身處老家,放鬆心情,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返璞歸真之感油然而生,歡愉之情淌流心海。小小的村落魅力無限,古樸的家鄉原來如此美麗。老家是身心休憩的港灣,不管在外面經受了多少風浪和挫折,每回家一次,心靈皆會受到洗滌,醍醐灌頂一般豁然開朗,煩惱即刻煙消雲散。

  若一個人長期漂泊在外,深感精疲力竭,或鬱鬱寡歡,不妨從哪裏來,就回到哪裏去,家鄉恰是最好的精神良方。青山綠水,空氣新鮮,泥土芬芳,鳥雀嘰喳,雞鳴狗叫。看着、聞着、聽着,重溫原汁原味的鄉下生活,舒心愜意,可遇而不可求。

  享受回家之樂,品味故里情懷,幸福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