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獨家】打造國際教育樞紐:拓留學香港時不我待 英澳高教產業可借鏡

●教育界人士認為,出台配套政策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時不我待。圖為港大國際生迎新日活動。 資料圖片
●教育界人士認為,出台配套政策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時不我待。圖為港大國際生迎新日活動。 資料圖片

港英澳發展國際教育樞紐比較
港英澳發展國際教育樞紐比較

  擬定通盤策略 指定部門負責 解決宿舍短缺

  英國及澳洲是兩個受學生歡迎的留學目的地,香港特區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最近就詳細分析了兩國如何落實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所採取的措施,發現均具備全國性的國際教育策略,更有指定部門或機構推廣教育品牌。而且英國不對海外學生人數設限,又力推海外分校、網上課程、與海外院校協辦課程等多元化模式;澳洲則為海外留學生提供法定保障,又鼓勵家庭提供寄宿服務,解決學生宿舍短缺問題。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強調特區政府在思想方面要進一步改革破局,牢記時不我待的緊迫性,有教育界人士認為,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把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正是時不我待的重點項目之一,香港應借鏡海外成功經驗,盡早推出一系列的配套政策。●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全球留學生人數在10年間大幅增長60%,在2021年已達640萬人,預計到2030年將再增加25%至40%,達到800萬至900萬人。香港特區立法會秘書處在資料便覽《英國和澳洲的國際教育樞紐位置》中表示,英國自2013年推出首份國際教育策略後,海外生人數持續上升,教育出口收入大幅增加,在2010年至2021年間激增75%,達到279億英鎊(約2,782億港元);澳洲在2021發表了《2021年至2030年澳洲國際教育策略》,疫情過後,國際教育產業在2023年強勁復甦,高等教育留學生人數按年增加21.5%,帶動同期教育出口收入激增78.3%。

  英提供多元選擇 教育大使負責對外

  便覽提到,英國政府推廣如海外分校、網上課程、與海外院校協辦課程等眾多選擇,讓外地學生不用親赴英國,亦可在居住地完成學業並取得英國學歷。這些課程模式有助促進資歷互認,以及促成英國與夥伴國合作開發與產業接軌的學位課程,提升畢業生的就業出路。

  英國政府更於2020年6月委任首位國際教育大使,專責提高來自教育出口的收入、擴展海外招生來源地的多元性,並處理開拓重點市場的障礙,包括網上及混合式學習課程的互認。

  澳訂立專法保障學生 推廣民居寄宿

  澳洲則通過制定《2000年海外學生教育服務法》及相關法例,為海外生提供嚴格的保障,包括在各州及領地委任海外學生申訴專員,協助處理留學生有關澳洲私立學校、學院及大學的投訴。該國又積極推動國際教育商業化,將推廣國際教育的責任由教育部轉移至澳洲貿易投資委員會。

  因應學生宿舍短缺問題,澳洲政府自2000年代起一直推廣寄宿家庭計劃,例如在計算納稅人的應課稅入息時,豁免計算最多兩名國際學生在寄宿安排下所收取的租金,又推出不同計劃鼓勵居民接待留學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英國及澳洲的相關措施值得香港參考,例如寄宿家庭計劃有助促進兩地青年交流,也可打破文化的隔膜。他認為住宿問題是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一大關鍵問題,任何有助解決問題的方案均值得參考,「但當然外國房屋普遍較大,安排房間給非本地生的難度較低,所以香港能否做到、如何去做等都要思考。」

  就英國及澳洲均有全國性國際教育策略,更有專員負責相關事宜。張民炳直言,香港相關發展較遲,因此更要急起直追。他認為既然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強調特區政府要牢記時不我待的緊迫性,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正是其中一個要追趕的項目,「正如『一帶一路』發展有專員,引進企業有引進辦、投資推廣署,國際教育樞紐是一個很大的產業,也應更有計劃地安排專人執行。」他相信特區政府若能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肯定能加快目標的實現。

  港拓國際教育樞紐優點及挑戰

  優點

  ●非本地學生通常須繳付全額學費,可望帶來可觀收入,可用以補貼本地學生的學費和資助研究活動

  ●2019年全球各地的留學生在學費、住宿、膳食、零售、保險和交通等總支出,估計為1,960億美元(15,290億港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1.2倍至4,330億美元(3.4萬億港元)

  ●非本地學生畢業後若留港工作,可成為額外的人力資源,有助紓緩勞工短缺問題

  ●非本地學生亦能帶來無形效益,如增添本地文化多元性和提升香港的國際都會地位

  挑戰

  ●非本地學生的來源地不夠多元化及國際化

  ●大學宿位不足及其對私營房屋市場帶來的連鎖反應

  ●有關偽造學歷證明的事件

  ●「留學香港」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偏低

  ●通過高才通計劃來港的人才的受養人是否合資格以本地學生身份入讀大學

  資料來源:立法會《英國和澳洲的國際教育樞紐位置》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