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樓市 社會對預算案寄予厚望

  姚志勝 全國政協常委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即將公布,外界普遍關注政府的財赤以及發展動能問題。這兩個問題的破題之眼其實都在於樓市。樓市是香港經濟最重要的支柱,穩定樓市不但關係廣大置業人士的切身利益,更與財赤以及發展動能息息相關。香港要紓財赤振經濟,首要是穩定樓市,社會各界對於預算案提出進一步提振樓市措施亦寄予厚望。建議特區政府從需求側着手,通過釋放內部需求和引入外部需求,加快去庫存從而穩定樓市。內地主要城市在中央出台樓市「組合拳」後,樓市已經逐步回穩,為經濟復甦注入動能。香港可充分借鑑內地經驗,在新一份預算案大力穩樓市、促消費、振經濟。

  香港樓市去年受惠於特區政府全面撤辣,整體物業成交量全年錄得68,516宗,按年升約18%,但距離高位仍有一段距離,而且全年樓價亦下跌超過6%,反映香港樓市仍然疲弱,需要特區政府採取更有力的提振措施。

  穩樓市是社會最大呼聲

  香港的樓市問題不單是樓價升跌的問題,更關係整體經濟以及政府的收入。樓市是香港經濟的一個「蓄水池」,普羅市民大多數的資產都投入樓市之中,樓市升跌將直接影響廣大市民的消費信心,如果樓市持續下跌,將造成嚴重的「負財富」效應,打擊內需市道。對工商界而言,香港企業大多以物業作抵押向銀行借貸,樓價跌跌不休,也會削弱工商界的融資能力,而發展商更會因樓市疲弱而無能力繼續在香港推動大型發展項目。

  社會各界都高度關注特區政府的財赤問題,並且提出不少節流措施。固然,針對一些社福政策進行優化,減少濫用是應有之義,但應對財赤問題不能單靠節流削減福利,更應從開源着手。香港過去能夠負擔龐大的福利開支,主要原因是樓市保持增長,香港土地有價,從而為特區政府提供穩定的收入。

  然而,在樓市不景之下,政府的賣地收入大幅減少,2024年本港全年合共推出3幅住宅官地,除了位於柴灣祥民道用作私人興建資助出售房屋的住宅地流標,其餘兩幅沙田住宅地成功批出,合共賣地收入為16.4億元,若連同兩幅電動車充電站地皮計,4幅官地收入只有區區的17.4億元。這與以往好景時動輒千億計的收入相比不啻是天壤之別,也是香港財赤急速惡化的原因,期望通過削減幾十億元的社會福利來解決財赤問題,只是杯水車薪,癥結始終要從樓市着手,通過穩樓市恢復賣地收入。

  樓市關係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穩定樓市已經成為香港社會最大呼聲。香港樓市當前最大問題不是供應不足,而是需求不足,這需要從需求面着手,通過去庫存、振需求以穩樓市。

  從需求着手去庫存穩樓市

  一是加大力度釋放內部需求。當前樓市已經出現較大幅度調整,不少市民特別是青年人都希望借此機會上車,他們面對的最大問題是首期不足,建議政府盡快推出「強積金首次置業計劃」,讓首次置業的青年人,可靈活地使用其強積金供款結餘,作為首次置業的首期資金或供款,以提振樓市的內部需求。

  二是引入外部需求。香港的投資者入境計劃一向深受歡迎,這反映了香港對於高資產人群的吸引力,這些都是香港樓市的潛在外部需求。但現時「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卻門檻太高。當前全球都在爭奪高資產人群,香港更不應抱着「皇帝女唔憂嫁」心理,建議進一步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下調住宅物業成交價5,000萬元的門檻,解除高房地產投資計入總投資1,000萬元的上限,購買房地產的投資,都計入投資移民的數額。同時,向「高才通」計劃等外來人才提供較為寬鬆的按揭支援,既為香港搶人才,更為樓市引活水。

  對於有意見認為應該暫停賣地一段長時間,以逐步消化現有庫存。這種做法過於消極,一方面將令政府財赤問題更加惡化,另一方面也會給外界一個負面形象,令香港樓市受到更大衝擊。其實,隨着愈來愈多外來人才來港,對於樓市的需求一定愈來愈大,停止賣地建屋反而不利於樓市可持續穩定發展。特區政府在推地上應該把握好節奏,更重要的是先做好去庫存,穩定樓市工作,待樓市回穩,賣地自然水到渠成。

  中央穩樓市立竿見影

  必須指出的是,中央充分理解到樓市的重要性,去年接連出台一連串貨幣金融政策「組合拳」,明確釋放穩增長、穩樓市及穩股市的強烈信號,當中更提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對商品房建設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品質」,加大「白名單」項目貸款投放力度,支持盤活存量閒置土地,力度之大,手段之多,覆蓋面之廣極為罕見,體現中央對穩樓市的重視。

  在中央的「組合拳」之下,內地房地產市場持續回穩,1月份土地市場強勁反彈,銷售收入按年增長26%,一線城市二手樓價在1月保持基本平穩,近期的二手交投量已超越農曆新年前水平。隨着3月重要銷售季即將來臨,市場情緒亦轉為審慎樂觀,反映中央的穩樓市舉措立竿見影,更表明要穩定樓市需要有大舉措、大手筆、大氣魄,以「組合拳」方式全面出手。內地的經驗值得特區政府借鏡,在預算案推出更有力的穩樓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