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榮恆:加強滬港合作 貢獻兩地發展









上海和香港兩地一向人緣相親,聯繫緊密,長期以來攜手為國家建設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上海市政協常委、召集人施榮恆表示,滬港兩地擁有各自的優勢。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香港能為上海提供重要的轉口貿易平台和國際市場通道,而上海則能為香港提供廣闊的市場腹地和豐富的產品資源。滬港兩地如能進一步加強科研和金融領域的合作,必定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推動滬港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合作
施榮恆表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優勢在於產業體系完備,覆蓋研發、生產、銷售和流通等各環節;擁有眾多高水準研究機構和創新平台,為產業發展提供科研支援;通過積極實施人才政策,匯聚了大量國內高層次人才和領軍人物;臨床試驗數量和品質均居全國前列,擁有豐富的臨床試驗承載能力。香港生物醫藥產業優勢在於其優秀的基礎科研實力,擁有超過160家生物醫藥科技企業及培育公司;香港科學園等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援,加速高端醫療儀器研發和分子診斷等領域的發展;擁有世界級的生物醫藥科技人才;高水準臨床研究體系和安全效率受國際認可;是亞太最大、全球第二的生物科技公司首次公開招股中心;具備出口東盟和印度等國家(地區)的潛力市場。
為此,施榮恆建議開發多樣化「滬港飛地」產業鏈協同創新平台。健全完善「創新研發在香港、轉化孵化在上海」與「人才在香港,專案在上海」等模式,培育本土龍頭企業迅速崛起,加速滬港科技創新與先進製造業互補發展,加強兩地人才交流互動。共同建設「上海國際生物醫藥(香港)專業化服務中心」,布局面向海內外的生物醫藥產業招商引資優質網絡。同時他談到,應推動建立滬港「一站式」臨床試驗協作與支援平台,推動滬港兩地有關臨床試驗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實現兩地合作臨床試驗工作盡快提速。通過研發支持、責任保險保費資助等方式,支援上海企業和醫院與香港機構開展合作、聯合、同步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MRCT)。在閉環監管模式下探索滬港基因、病歷、臨床試驗等資料跨境和互認。
他亦表示,應支持香港成為內地創新藥械「走出去,引進來」重要樞紐。將香港打造成為海外創新藥物、器械、專利進入內地市場的中轉地,利用香港貿易便利及醫藥體系與西方接軌等優勢,引進外國醫藥及技術在香港進行臨床測試,為國際創新藥及醫療器械在香港、內地市場進行商業化提供中轉。大力推動內地創新藥械通過香港協助拓展海外市場,鼓勵上海及內地醫藥企業利用香港獨特優勢,加速國產創新藥「走出去」的進程。此外,應吸收香港律師和法務專家進入上海涉外法律服務專家庫,鼓勵「出海」本土生物醫藥企業積極利用香港法律和仲裁服務,指導企業加強海外合規經營和風險防範。同時,鼓勵在香港實質從事經營與研發活動的上海及內地生物醫藥企業申請特區政府提供的各類創投基金,鼓勵上海政府出資科創母基金、市屬國有企業私募股權基金、創投基金等赴香港尋找項目。亦應完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科學裝置對港開放共用機制,增進香港科技界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了解,實現基於此的實質性科技合作。
擴大內需 振興經濟
施榮恆表示,無論是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是今年的上海《政府工作報告》,都把提振消費作為2025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加大的情況下,擴內需特別是促消費,就是我們自己能辦好的事情……促消費這篇文章必須要做好,要在供給側、消費側和環境三方面持續發力。上海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理應做得更好一點。」
施榮恆認為,高質量發展和擴大內需是相輔相成的,透過高質量發展帶動人民高水平消費,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及物質需求,使得人民享受發展成果,穩定推進共同富裕進程。「全面促進消費,在於持續提升傳統消費及培育新型消費兩個抓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一體兩面,增效消費和高端消費是必然的道路。」施榮恆提到,在高質量發展智能終端的趨勢下,物聯網、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車都是提振內部消費的極佳輸出點。「推動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夠為人民群眾提供更為便利的生活體驗,增進產能輸出,提高民眾收入,引發高水平的升級型消費,擴大內部需求,形成良性閉環。」
支持兩地青年交流活動
施榮恆表示,要支持香港青年到上海等內地城市創業就業,要先令香港年輕人對內地加深了解和認識。作為滬港社團總會的常務副會長,每年他都會帶領總會舉辦「滬港同心」品牌項目,帶領香港大學生到內地工作實習,讓他們在「實戰」中認識內地的情況。過去有不少參加實習團的學子,畢業後都在上海就業或創業。
「我們的角色是提燈人,替青年照明前路。特區政府也應該大力支持愛國愛港民間團體舉辦更多交流項目,把更多青年帶到內地去,讓他們親身體驗祖國的強大和高速發展,牢牢把握時代機遇,引領他們主動用青春的力量貢獻國家發展」,施榮恆說。
發揮愛國社團作用 促進香港繁榮穩定
施榮恆表示,同鄉社團是愛國愛港力量的「基本盤、核心層、支撐牆、主力軍」,各社團應努力擴大隊伍,支持特區政府施政,團結好市民,共同努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他指出,本港各大社團的管理者和領導者要有「環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思想意識,要精確掌握社團內意識形態的統一,時刻緊隨中央步伐,為全港市民傳達方向正確、正能量的愛國思想;同時,社團也應做好地區工作,關愛基層,為市民帶來幸福感和歸屬感,實現「人心真正回歸」,這樣就是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最大後盾。當實現政通人和、良政善治,便能促進香港社會經濟發展。
他強調,香港的各大愛國社團是香港和內地交流對接的重要橋樑,社團應該做更多兩地人民來往交流項目,尤其是青年的交流項目,令彼此加深了解,和睦共處,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這樣才能全力投放改革力量,拚經濟謀發展,達致穩定與繁榮的長久目標,推動「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