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也避答的香港夾心階層困局
黃冠麟 學研社成員、文化工作者
日前聽到奇葩情況,學資處向身邊一名綜援戶大學生批出近6萬元生活費,還有貸出與借出一年學費,共計約14萬元。朋友說,這筆錢是甜蜜的煩惱。聽罷,我五味雜陳。作為一個純粹的中產,更準確一點叫「夾心階層二代」,我很難感謝政府將我和我家人所納的稅,用在我不認同的重複扶助之上。
在香港,夾心階層被應用於描述「住戶的房屋特徵及相關政府房屋供應政策有關」的內容,但較少講到其組群的生活狀態。極化一點,有人「咬老綜」、住較大單位公屋、多年全額書簿津貼,讀大學還可以FULL GRANT(全額資助),整個家庭可以省幾十萬。夾心者,資產過了公屋入息上限,自此絕緣一切政府福利政策,好命一點抽到居屋,就做幾十年樓奴。如果以家中可用的流動資金,分分數中產所能調出來的錢,遠不如公屋富戶。
對於中產階層這一批納稅主力軍,長期被忽視的訴求,也打擊了這個龐大群體對於良政善治的積極參與。高學識、有先驗能力、具專業水平、有購買能力的一群,卻是對於現行政策最感無力的一群。房屋政策、稅務安排、教育資源、醫療服務,中產階層的需求往往被邊緣化,總之高於貧窮基準就要閣下付費自理。這種政策盲點深深影響夾心階層的生活質量,更削弱了他們對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我問過DeepSeek,DeepSeek回答我:「這個問題我暫時無法回答,讓我們換個話題再聊聊吧。」那麼我只能再往古處尋,想到一句至理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對於基層線下的重複補貼,是對於中產特別是夾心階層的鞭笞。香港不是原始的工農業社會。香港社會結構的理想形態,不應是金字塔式的馬斯洛需求層次,而應是橄欖型的均衡結構。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強大的中產階層作為穩定器,而不是讓中產在月月清、卡冚卡的困局中掙扎求生。我相信,如果有得揀,一定會有不少夾心階層寧願重新選擇,搵少啲、但生活舒適啲、仲唔使幫其他人養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