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有效提升香港科研成果轉化率\曉 斌

  人工智能等創科發展迅速,DeepSeek等不斷刷新世人認知。在創新科技的發展競賽中,香港要想脫穎而出,需要有針對性政策,尤其要有效提升科研成果轉化比例。事實上,香港此方面一直落後於深圳等城市。當然,提升科研成果轉化比率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今日投入、明天見效,但不能無動於衷,需要有長遠規劃,尤其要從制度創新、資源整合、市場導向等多方面發力,以構建完整的創新生態鏈。

  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科研成果轉化的第一責任方是高校,但現行香港各高校內的技術轉移辦公室(TTO)成效欠佳,專利申請和商業化流程繁瑣。科研人員激勵機制不足,現行制度下科研人員僅能獲得技術轉讓收益的30%-50%,低於國際普遍水平,早前有大學大幅提升至70%,這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同時,應將科研成果轉化指標納入大學評估體系,例如佔比不低於30%,並設立科研成果轉化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具有市場潛力的應用研究項目;簡化專利申請流程,將審批時間壓縮至6個月以內。提高科研人員收益分成比例,激發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2024年,香港企業研發投入僅佔GDP的0.4%,遠低於深圳的4.2%。大學與企業合作項目數量有限,且多集中在傳統領域,缺乏前沿技術突破。如何提升投入比,是一個重要且迫切的課題,而構建高效的產學研合作平台勢在必行,建議設立大灣區產學研創新聯盟,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建立產業需求導向的科研項目立項機制,確保科研方向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同時推動建立開放式創新體系。鼓勵企業設立聯合實驗室,與大學開展深度合作。建立科研成果共享平台,促進技術交流與協同創新。

  優化創科生態系統。香港創科生態圈的風險投資規模有限,數據顯示2024年僅為新加坡的三分之一。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數量不足,專業化程度有待提升。產業配套設施不完善,制約科研成果產業化進程。因此,完善科技金融支持體系至關重要。建議設立科研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基金,鼓勵設立專注於早期項目的風險投資基金,完善創科企業融資渠道;引進國際知名技術轉移機構,提升本地服務水平。建立技術經紀人認證制度,培養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加強產業配套設施建設。規劃建設專業化科技產業園區,提供中試基地和產業化空間。完善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配套,降低科研成果轉化成本。

  今年1月9日,夏寶龍主任在學習貫徹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專題研討會上指出,香港要「大力發展創新科技產業」。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新一屆特區政府積極作為,推出了大量推動創科發展的政策,成效初現。但創科發展競爭激烈,不進則退,香港必須及早從制度機制上作出突破,為日後的快速發展作好基礎。

  提升科研成果轉化比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大學、企業多方協同發力。通過完善轉化機制、加強產學研合作、優化創科生態,香港有望在未來五年內將科研成果轉化率提升至50%以上。這不僅將釋放香港強大的科研潛力,更將推動創科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鞏固香港國際創新中心的戰略地位。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香港科研成果轉化能力的提升,將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