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散為器/半路扔年貨\馮愛枝
唐代詩人孟郊《遊子吟》寫「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飽含母親送別孩子時的情真意切。若試想,如果這位遊子出門後覺得天氣熱,脫下「密密縫」的毛衣就扔在路邊,他的慈母知道了會有多難過?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也有一個讓人動容的片段,父子在車站離別,兒子說:「爸爸,你走吧。」父親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便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若試想,如果作者嫌攜帶的東西太多,火車啟動後,便把橘子隨手就扔進了垃圾桶,很「努力」攀着去月台買橘子的老父親該有多傷心?
這樣的場景卻在近日上演。在貴州一個高速服務區,有清潔工在垃圾桶裏發現很多被丟棄的年貨,裏面有一袋袋包裝完好的臘肉、排骨,以及炸得金黃的小酥肉,還有一些新鮮蔬菜。父母的愛被子女半路扔進垃圾桶,引發熱議:「扔的不止是東西,而是父母的心。」
每年春節一過,無數遊子背上行囊,和親人告別,踏上去異鄉的路途。有一種父母之愛叫作「還能再裝」,後備箱看上去都裝不下了,父母卻總能擠擠塞塞,再放進幾塊臘肉、一串香腸、一袋土雞蛋或者一瓶辣椒醬,以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捨與牽掛。
以前通信不方便,常常是「渡遼水,此去咸陽五千里」「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對父母臨行送別之物倍加珍惜。今天能隨時視頻電話,天涯若比鄰,遊子反而「舉翅不回顧」,甚至年貨扔半路。
今年春節沒有回老家,母親從農曆小年就開始惦記我的過年吃喝,問要不要蒸好包子快遞過來。我說路上容易壞,不要了。母親說那就發最快的快遞,次日到達。拗不過好意,第二天果然就收到了母親的「投餵」。春節那幾日,當思親之情湧來,我發現家裏寄來的包子,比外面所有店舖賣的都要好吃十倍,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