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拓多元渠道 破解中小企融資難題

  圖:客商在第136屆廣交會上參觀選購頸部按摩儀。\新華社
  圖:客商在第136屆廣交會上參觀選購頸部按摩儀。\新華社

  中國中小微企業貢獻了超過50%的稅收、60%的GDP和80%的城鎮就業崗位,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毛細血管」和「創新引擎」。然而,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和難題。

  「傳統金融機構出於風險控制的考慮,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審批非常嚴格,想要突破也很難。」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孫達對大公報表示,融資創新對中小企業至關重要,關鍵在於拓展多元融資渠道。他認為,慈善公益組織也能在融資創新方面發揮作用,例如設立專項基金,探討為中小企業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的可能性。同時,他們計劃聯合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共同開展融資對接活動,為中小企業搭建與資本對接的平台。

  完善法律 消除隱形市場壁壘

  民建中央婦女委員會委員、秦皇島鵬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維傑對大公報表示,近年來,國家先後出台《中小企業促進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政策,明確提出在政府採購中為中小微企業預留份額。然而,在實際執行中,隱形市場壁壘依然存在,中小微企業參與政府採購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尚未完全實現。

  孫維傑建議,完善法律體系,建立剛性配額制度,推動《政府採購法》修訂,明確各級政府年度採購預算總額的40%以上必須定向用於中小微企業,對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可進一步提高。此外,構建全鏈條服務體系,降低企業參與門檻,打造全國統一的政府採購數字化平台,徹底解決信息碎片化問題。同時,創新金融支持模式,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瓶頸,深化「政採貸」政策改革,優化資金支付機制。\大公報記者任芳頡、郭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