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傳統智慧 探尋治世之道

  葉德平 香港教育大學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

  每年春節,民眾總不免用農曆多於公曆,都是「初一」、「初二」這樣數算日子。說到農曆,不得不說,今年正是「雙春兼閏月」,是傳統意義「宜婚嫁」的好年頭。

  什麼是「雙春兼閏月」?中國人近百年來,都習慣並用農曆與公曆。所謂「農曆」,又稱「陰曆」,因為它是依據月亮(即「太陰」)的盈虧周期變化為基礎訂定一個月,每月平均約29.53日。由於農曆會以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作為一年的長度,即是說一年十二月只有354或355天,跟太陽回歸年的365或366天並不匹配,所以古代的曆官便以「閏月」,即在特定年份多算一個月,作為調整。

  「農曆」之所以謂「農曆」,乃因為這個曆法是對應了農民需要而加入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總結出每年在某特定日子的時令、氣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讓農民可以較為準確地進行耕作。據史籍考證,二十四節氣在春秋時代已見雛形,到了秦漢年間已完全確立了。因此,二十四節氣看似簡單,但其實是千年以來,中國人的心血結晶。

  「雙春兼閏月」,即是指同一個農曆年內出現兩次「立春」的節氣和閏月。相對於「雙春」宜婚嫁,傳統以來沒有「立春」的「盲年」被認為不宜嫁娶。由此可了解到,為何我們中國人特別重視「立春」。有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之始。而且,「立春陽氣生,草木發新根」,「立春」 正是大地回暖,陽氣上升之好時日,自然是「多多益善」。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重要文化遺產

  假如從秦朝開始計算,中華民族已傳承二十四節氣超過2,200年,既提供了實際生活幫助外,更使整個民族收穫認同感和持續感。因此,在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下簡稱「中國二十四節氣」)更在2016年11月30日正式獲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二十四節氣」固然是偉大的,然而它只不過是中華文化中的小部分。連同去年年底列入「非遺」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我國一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文化興國運興 文化強民族強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很多優秀的文化都是我們日夜用之而不自覺。所以,通過「申遺」手段,可以很好地喚醒我們對文化傳統的關注。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回想180多年前,西方列強恃着船堅炮利,強迫清政府簽下一份又一份不平等條約,國人一度對這份賡續了最少四千年的中華文化失去信心。至今思之,猶是痛心疾首。幸而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從昔日的「一窮二白」躍升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國人的文化信心也日復一日增加。

  綜觀中華文化的發展路徑,可以歸納為簡單的兩個字——「變通」。我們既繼承了老祖宗的文化傳統,也在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不斷重新演繹文化傳統。這種思維模式在我們國人心目中根深蒂固。

  五經之一《周易》的「易」字,正是指出天地陰陽是「恒變」,也是「不變」,這就是所謂「變幻原是永恒」。《周易·繫辭》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說明了這種永恒不變的變化。套用到人事,我們會認為任何制度都不會永恒不變,故此我們必須不斷改革,並且要深化改革。此正是《禮記·大學》記載湯《盤銘》所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理。放在文化的推廣宣傳工作上,就是要「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自覺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充分發揮個性與創造力,推出更多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中華文化是當今治世之道

  在當今戰亂仍不止息的世道,我們是時候思考一下,國際社會普遍流行的價值觀是否真的切合時宜。50多年前,學者吳森在《情與中國文化》(高級程度會考中國文化科範文)談及西方文化的問題時說過:「看來他們最可靠的解決方案,是向我們中國文化學習,重視倫理的關係和珍惜人情的價值。」誠然,解決戰爭的方法並不是制裁與武力,而是本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用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思維模式,坐下來商談一個和平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