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中西教育優勢 建設國際教育樞紐

  周文亭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並提出了教育強國建設需要正確處理「五個重大關係」,其中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關係是五個重大關係之一。「中國大地」不單單指國土疆域,更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方面面的深層次內涵。如何處理好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關係,對香港建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有指導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着獨有的文化傳承。早在西周時期有周公旦所著《周禮》,其中記錄了「禮、樂、射、御、書、數」為主的教育體制,到春秋末期曾子所著《大學》,其中有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思想體系,亦不乏有《三字經》《勸學》《弟子規》等表達教育價值觀的著作。儒家教育思想體系構成了中國傳統教育的主流,反觀近代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論的影響,並未充分融合傳統及現代教育。正如國學大師王國維總結的「且居今日之世,講今日之學,未有西學不興,而中學能興者;亦未有中學不興,而西學能興者」。我們要向歷史借智慧,扎根中國大地的同時,融合中西優勢,建設中國特色教育強國。

  香港擁有良好的教育基建,享譽國際的高等教育;其多元文化思維的優勢,更能搭建好古、今、中、外的橋樑,建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從「古」的方面來說,香港教育要不斷總結歷史經驗和規律,以「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的歷史眼光,將其作為推進教育改革的養分。從「今」的方面來說,香港教育發展要以問題為導向,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憂患意識,應對複雜的環境,形成教育改革的良性循環。從「中」的方面來說,香港教育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追求,建設中國特色教育強國。從「外」的方面來說,香港要不斷強化內聯外通的優勢,以「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的決心,融合中外優秀教育理論和經驗,為推動全球教育事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香港建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要以中華文化為底蘊,體現我國的歷史、文化及國情,通過其多元文化思維的優勢,融合傳統和現代教育,形成兼備中西文化之長的教育制度,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香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