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與中小企業座談會在京召開 討論涉企執法等議題 加強執法權力約束 遏制「遠洋捕撈」現象

●2025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與中小企業座談會18日在京召開。 香港文匯報記者任芳頡  攝
●2025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與中小企業座談會18日在京召開。 香港文匯報記者任芳頡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習近平總書記17日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強化執法監督,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 國家發展改革委18日對民營經濟政策做出最新部署時也提到,加快完善行政裁量權基準,積極參與涉企執法專項行動,堅決防止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從根源上來說,跨區域趨利性執法頻發是因為執法權力缺乏監督約束,缺乏有效的責任追究機制,執法權力若不受有效監督,便容易滋生濫用和腐敗。」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企業權益保護辦公室相關負責人18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加強執法權力的監督約束和責任追究機制建設,是防止「遠洋捕撈」(編者註:指違法違規異地抓捕民營企業家,查封、凍結甚至劃轉外地企業和個人財產的行為)案件頻發的關鍵所在。

  由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主辦的2025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與中小企業座談會18日在京召開,與會的10餘位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與50餘家中小企業負責人,聚焦「政策落地、融資創新、數字化轉型、提振消費」等議題展開討論。

  近年來,異地趨利執法、跨區域「遠洋捕撈」執法、「抓商引資」、「近海垂釣」涉企執法等違法違規現象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也令不少企業家聞之色變,這種做法嚴重侵害了企業的合法權益,破壞了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

  斬斷執法與罰沒的利益鏈

  「異地逐利性執法的經濟動因是執法工作與罰沒收入相掛鈎,要徹底斬斷執法機關與罰沒收入之間的利益鏈條。」上述負責人表示,遏制「遠洋捕撈」現象關鍵在於司法體制改革,要進一步強化司法保障,改革罰沒返還制度,實行罰繳分離,可以考慮將罰沒收入上繳中央財政,避免地方執法機關因財政壓力而進行趨利執法,從源頭上遏制趨利執法衝動。中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加大對地方財政的支持力度,以減輕地方財政的經濟壓力。

  建議引進行政執法第三方評估

  財政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同比增長1.3%,其中,全國稅收收入同比下降3.4%,非稅收入則同比增長25.4%。「社會各界、百姓議論最多的是,非稅收入高速增長對行政機關執法公正、公平產生疑問,並對創建法治政府產生疑慮。」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專家諮詢委員,民建青海省委會參政議政、經濟專委會原副主任張正興表示,過度追求行政處罰挫傷企業和個人對政府信心,影響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建議加快推進法治行政機關建設,納入年度目標績效考核範圍,並引進第三方對行政執法機關依法行政和法治誠信建設情況評估,評估結果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籲建個人破產制度 明確債務免責邊界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指出,提振民營經濟需從制度層面構建包容創新的生態體系。中央持續釋放支持民營經濟、高端製造和科技創新的政策信號,但涉企執法「一刀切」、個人破產制度空白等問題仍抑制創新試錯空間。他呼籲加快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明確債務免責邊界,破除創業者「一次失敗終身負債」困境;優化對賭協議機制,培育立足長遠的耐心資本。「唯有以法治平衡風險包容與責任邊界,才能讓企業家精神真正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

  另外,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執行會長任興磊在座談會上表示,中小企業是經濟活力之源,各地「新春第一會」紛紛聚焦營商環境優化,如上海營商環境8.0版方案,提出「政策智能匹配」與「免申即享」服務,值得推廣。呼籲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實現「審批不見面、辦事不求人、最多跑一次」,讓政策紅利精準直達企業。營商環境好了,中小企業才能輕裝上陣,跑出發展「加速度」。

  中小企業訴求與期盼

  ●引導金融機構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與科技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共同開發新的供應鏈金融產品和服務,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抵押擔保品範疇。

  ●強化法律法規的制定與修訂,明確各部門的執法權限和責任範圍,有效減少執法過程中的交叉和重複現象。

  ●政府設立專項科研基金,資助中小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芯片、算法等關鍵領域的研發項目,助力人工智能中小企業跨越技術依賴,實現技術創新海外布局。

  ●扶持中小企業向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產業轉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增加高質量就業崗位。設立專項基金幫助中小企業為員工提供技能提升和職業轉換支持,增強競爭力。

  ●支持中小企業講好品牌故事,打造具有文化內涵和視覺吸引力的品牌形象,依託港澳地區國際化資源,助內地中小企業出海。

  來源:綜合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資料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