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拓多元融資渠道 加大對中小企信貸支持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內地中小微企業貢獻超過50%稅收、60%GDP和80%城鎮就業崗位,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毛細血管」和「創新引擎」。然而,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和難題。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執行會長任興磊18日表示,儘管市場信心有所提升,但資金壓力仍是現實難題。建議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加大信貸支持;強化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為中小企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資金是企業的血液,只有血液充足,中小企業才能茁壯成長。
「傳統金融機構出於風險控制的考慮,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審批非常嚴格,想要突破也很難。」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孫達認為,融資創新對中小企業至關重要,關鍵在於拓展多元融資渠道。
孫達舉例指出,慈善公益組織也能在融資創新方面發揮作用,例如設立專項基金,探討為中小企業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的可能性。同時,中華慈善總會計劃聯合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共同開展融資對接活動,為中小企業搭建與資本對接的平台。還將通過組織項目路演、投資洽談會等形式,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展示項目優勢和發展潛力的機會,從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中小企業,進一步拓寬其融資渠道。「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幫助。」
籲政府採購總額40%定向給中小企
民建中央婦女委員會委員、秦皇島鵬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維傑對香港文匯報表示,近年來,國家先後出台《中小企業促進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政策,明確提出在政府採購中為中小微企業預留份額。然而,在實際執行中,隱形市場壁壘依然存在,中小微企業參與政府採購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尚未完全實現。
她舉例稱,部分政府採購項目設置過高資質門檻,例如要求供應商註冊資金、歷史業績、專業人員數量等超出實際需求,導致中小微企業被直接排除在外。在信息技術、環保設備等新興領域,招標文件常被大型企業主導制定,技術參數和驗收標準隱含傾向性條款,形成「隱性歧視」。同時,信息不對稱加劇企業參與難度,政府採購信息發布渠道分散、規則解讀不足,中小微企業難以全面獲取有效信息。
孫維傑建議,完善法律體系,建立剛性配額制度,推動政府採購法修訂,明確各級政府年度採購預算總額的40%以上必須定向用於中小微企業,對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可進一步提高。同時,實施分類分級管理機制,對200萬元人民幣以下採購項目全面實行中小微企業專屬招標。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每年優化配額分配結構,重點向科技創新型、綠色低碳型中小微企業傾斜,確保政策精準性和適應性。
其次,構建全鏈條服務體系,降低企業參與門檻,打造全國統一的政府採購數字化平台,徹底解決信息碎片化問題。同時,創新金融支持模式,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瓶頸,深化「政採貸」政策改革,優化資金支付機制。此外,建立「技術監管+制度約束+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強化監督問責,確保政策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