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結構調整探索】香港經濟結構轉型 破格創新不可迴避

  王卓祺

  香港要搞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關鍵是政府要釋放土地。據悉當年有「港積電」之稱的漢鼎亞太若來港設廠投產,可能創造20萬個就業職位,這是帶動起一整個產業鏈的問題。發展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在土地優惠問題能否破格創新,不可迴避。

  香港經濟結構之中,地產不在四大主要行業—─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之支援服務、旅遊業之中,亦不在六大優勢產業—─ 文化及創意、醫療、教育、創新科技、檢測及認證以及環保之內。但是,多年來地產業卻為政府庫房貢獻甚巨。例如2020-21年賣地收入佔政府財政20.6% (1,430億元);不過,政府賣地收入亦甚飄忽,2023/24年大幅下跌至3.56%(195億元)。

  另一經濟支柱—─金融服務卻不同,自回歸後一直是香港四大支柱行業之首,近十年(2013-2023年)佔本地生產總值介乎16.5%至24.9%之間;其貢獻政府財政收入亦豐,2021-22年包括樓宇買賣及股票的印花稅佔14.4%(997億元),2023-24年由於樓價下跌及股市交投減少,但亦有8.94%(491億元)。

  從上述地產及金融兩行業寥寥數行的描述,對理解香港經濟社會現實十分重要。本文探索香港的經濟結構轉型,為何要擺脫土地房屋政策的掣肘的問題。

  其他類似發達經濟體的比較

  香港經濟兩大支柱,若從政府財政收入來看,一定有地產發展這一支柱。道理十分簡單,普通民眾都知道過去幾十年,香港做什麼生意最賺錢?就是「起樓賣樓」;政府亦一直有「三高政策」—高地價、高樓價、高租金。

  相對於其他資本主義發達經濟體,從政府財政收入的角度來看,香港的例子是特殊的。經濟發展及合作組織(OECD)30多個成員國,賣地收入並不獨立成為一個類別,相關的物業稅收入,平均只有5.6%(2021年,下同)。印花稅亦有類似情況,沒有專門立項。這些成員國的稅收大項代之為消費稅/增值稅,佔32.1%及社會保險稅25.7%。用一個通俗的說法,香港實施低稅率,但實際是透過賣地(企業土地及租金成本)間接將稅收轉嫁與社會整體,構成一個營商、生活費用高昂的體制。

  近年,在中美博弈加劇的背景下,部分美資撤離香港金融市場,導致股市交投大幅下滑。幸好去年底開始,中央政府大力提振經濟,近日又受益於DeepSeek的人工智能熱潮,外資再湧入香港股市;短期而言,相信印花稅稅收可回復舊觀。此乃香港作為福地的又一明證。

  不過,政府賣地收入未必可以回復舊觀。因為自2003年特區政府推出穩定樓市的措施起,香港樓市一直升至2022年底,時間幾近20年,以常理分析,目前樓市不可能在短期內便觸底回升。趁此契機,值得探討如何利用土地的使用價值而非其交換價值,推動香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扭轉香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去工業化」的趨勢。

  近年中美博弈成為全球焦點。相較於美國,中國擁有齊全的工業生產鏈,製造業優勢明顯。被視為香港主要競爭對手的新加坡,其國策亦是要維持工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的兩成以上,這是由於工業化會帶動大量技術創新及新技術的使用和傳播。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要想實現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效率持續提升,必然需要持續推進工業化。

  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的優勢

  本屆特區政府將創新科技局加入「工業」兩字,說明當局不止瞄準創新科技,亦期望做大做強香港工業。至於特區政府能否擺脫高地價政策的掣肘,大家要實事求是,因為有路徑依賴的慣性—─土地及房屋利益已形成一個社會經濟的固有勢力,綑綁香港經濟發展。地產經濟亦有其意識形態──香港是自由市場、國際大都會,樓價貴、租金貴證明香港有競爭力,高端人才不會因此而對香港卻步。有官員曾認為,若彼等付不起香港的高租金,便非高端人才。

  創新科技是指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的開發和創新,是科學含量高的創新性技術。而工業一般指設備、勞力、機械、工具以及化學及生物加工或配方的基礎上進行的商品生產。兩者當然有重疊,如利用高科技成果,應用於製造產品的研發及設計等環節的先進製造業,有高成分的創新科技內涵。香港要發展的當然是創科型的先進製造業。但問題是,企業為什麼要在香港這種高土地成本的地方發展工業呢?

  創科局局長孫東最近表示,2023年香港製造業產值超過2,400億元,比上年多了300億,上升12%。特區政府在2022年發表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製造業佔GDP比例,未來五至十年增加至5%。但是,香港製造業2,400億元產值,不過只佔GDP的1%,實在少得可憐。而在投入方面,香港研發開支目前只佔GDP1.07%,孫東希望十年後可達佔比2.5%。該比例是內地的平均數,亦與新加坡相若。

  上述兩個硬指標可以作為量度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化的進度及成績。新加坡的工業產值約佔GDP兩成半左右,其工業發展大計始於第一代領導人李光耀推動的兩個「十年經濟發展計劃」,即1971-80年及1981-90年。其做法不外乎興建工業園區,為外資及企業提供優惠用地或建造標準廠房,及給予免稅減稅待遇;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除了給予企業利得稅減免之外,研發開支亦獲雙重減稅,到第二個「十年計劃」,更主動提高工資以淘汰勞動力密集工業,鼓勵外資投入選定的高新科技工業。新加坡發展高新科技及工業的經驗顯示,土地成本比工資更重要。

  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的網上資料,香港在2024年全球133個經濟體中創新指數排名18。2023年香港初創企業數量4,257家,聘用16,453名員工,比上年增加7%。作為香港創新科技重鎮的香港科學園,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查毅超去年底表示,其位於沙田白石角的園區,有2.5萬工作人員,其中1.5萬為科技研發人員,約佔全港5萬名研發人員的三成。他同時表示過去十年,政府投入2,400億元在研發,7年前科學園只有1.1萬工作人員,大概有600-700間公司,如今有2.5萬工作人員、2,000間公司。情況反映,若政府有政策支持,又願意投資發展創新科技及工業,香港創新發展一樣有成績。

  去年5月立法會通過撥款28.3億元在元朗工業村設立「香港微電子研發院」,主攻研發第三代半導體;另外,將軍澳「先進製造業中心」早在2015年已經拍板興建,亦於2022年落成啟用。

  日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一項大型醫療創投活動時表示,要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起碼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擁有尖端的科研及大學人才資源;二是具備優良的醫療基礎設施和充足的臨床資源;三是擁有領先的全鏈條的融資市場。三者香港都具備,而且背靠祖國,「港澳藥械通」使粵港澳大灣區醫療網絡逐步形成統一市場。2月初,政府推動的「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首個項目,由生產無菌眼藥水、口服固體劑型及口服液藥物的智能生產線的雅各臣集團獲得,項目總預算6億元,政府資助2億元。

  這一連串消息說明,在某些產業香港創新科技有優勢,香港再工業化亦非虛無飄渺,但能否轉入「大直路」,還有待觀察。

  提供土地是繞不過的彎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要搞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關鍵還是政府要釋放土地。最近孫東透露,正與香港科技園研究先行先試計劃,以地價優惠作誘因,鼓勵企業在港設廠生產,條件是在指定年期達到一定產值。大家是否記得,前特首董建華曾找到的漢鼎亞太(Hambrecht & Quist)的創始人徐大麟來港設廠,打算投資興建六個晶圓廠,可惜最終無功而還。原因就是當年政府內部有人堅持「自由市場思想」,不願意給予企業優惠土地。

  今天公共財政面臨一定壓力,對以土地優惠換取企業設廠可能更加謹慎。目前政府正在北部都會區試行片區開發模式,新田科技城也是其中之一,會否為創科企業及工業提供免費或優惠土地,大家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