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漫談】定明學習目標 促進STEAM教育發展

從2015年開始,香港積極發展STEM教育,亦從2022年開始,「STEAM」取代了「STEM」在不同的課程文件中出現。在近10年的發展中, 不少中小學及特殊學校在STEAM教育上投放了很多資源,在硬件、配套以至校內STEAM實驗室設備上大大提升。除了硬件設備外,大部分香港中小學都有STEAM課堂,在STEAM的教學設計上,前線教師累積了多年經驗,當中不乏優秀教學例子。既然香港的STEAM教育發展得這麼蓬勃,我們的STEAM教育還有挑戰嗎?
首先,香港的STEAM 教育由政策推動,學校及教師推行,但很多教師在自己在學期間也沒有接受過STEAM教育。雖然教師在經歷在職培訓後,一定能掌握STEAM教育的推行要領,但大部分培訓都專注在「怎麼做?」,而非「為什麼要做?」。
所以,很多前線教師也沒有想過STEAM教育的學習目標何在、學生可以通過STEAM 教育學到什麼、STEAM教育能為學生帶來什麼在正規課程中不能學到的知識技能等。這些都是基礎但重要的問題,因為從整個STEAM 課程設計到每一個STEAM課堂,都應該與學習目標緊扣,否則精彩只會流於形式,而缺乏了目標。
緊扣正規課程 發展STEAM-for-all
其次,雖然香港在2015年前沒有用到STEM或STEAM這個詞,但學界中不乏科學博覽、發明比賽等,已包含了STEAM元素。但是,比賽往往只供最優秀的學生參與,而內容亦以課程以外的課題為主。
現在香港提倡STEAM-for-all,希望所有學生,不論能力都能參與其中,與學校只能推薦幾個學生參加比賽截然不同,但最大的挑戰是,怎樣把STEAM與正規課程內容緊扣,使學生可以享受STEAM活動之餘,同時能鞏固學科知識。所以,STEAM要與正規課程緊扣,並在一般教室、常規課時中進行,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才能做到STEAM-for-all。
如何有效進行進展性評估?
再者,香港前線教師在STEAM教育上累積了多年經驗,在STEAM課堂設計中可見一斑,但如何進行評估則是一大難題。STEAM 教育中,學習過程可能比結果重要。因此,要對學生在STEAM能力上的發展進行評估,不應只看結果,而要評估整個學習進程。但怎樣可以有效地對STEAM學習進行進展性評估,尤其是STEAM教育有很多手作及思維元素,除了需要一套有效的評估框架外,也得看教師在評估上的工夫。
最後,亦可能是最大的挑戰,就是怎樣讓學生在STEAM 教育上有縱向發展。STEAM教育在香港不是一個獨立科目,沒有一個統一的課程給中小學跟從。所以,所有中小學的STEAM教學設計,不同學科的整合,如何給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STEAM活動等,都是校本發展,由校內教師一手一腳計劃。這些都是艱深課題,而教師工作繁忙,要在百忙中設計出一個STEAM課程相當困難。
而在這些課題中,校本STEAM教育的縱向發展,亦即如何為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STEAM教學活動,讓他們循序漸進在STEAM教育上發展知識與能力,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
雖然STEAM教育在香港面對很多挑戰,但香港的前線教師都相當用心,再透過教育局及大專院校的支持,一定能把上述挑戰迎刃而解。
一個與正規課程緊扣的STEAM教學例子:以STEAM教學工具micro:bit控制LED燈帶顏色,與傳統在中二科學科中的光合作用實驗結合,讓學生探究光合作用在哪種顏色的光下最有效率。
●楊少詩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質素保證)、心理學系教授
介紹:本欄由教大校長李子建領銜,教大資深教授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熱點議題、教育趨勢研究,以及教育政策解讀的觀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