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內外/高質量發展是解決財赤的治本之道\林順潮
香港連續三年錄得財政赤字,即將發表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如何處理財赤問題備受關注。就如何滅赤,各界提出不少建議,值得特區政府認真考慮,擇其善者而納之。但在香港「開源」措施有限的情況下,過分「節流」節省支出,難免會打擊消費信心,更會影響特區政府推動各項發展規劃。事實上,香港財政依然穩健,我們沒有必要自陷財赤恐慌,反而要用辯證的、發展的、長遠的眼光看待財赤問題。緊緊抓住國家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機遇,以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和創科發展,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是解決財赤問題的根本之道。
為應對新冠疫情和外圍環境的挑戰,特區政府過去幾年為穩經濟、保企業、惠民生推出了一系列逆周期措施,這是很有必要的,其效果也立竿見影,但庫房亦因此減少。連續三個財政年度,香港財赤佔GDP的3%。但我們也應看到,相比之下,美國的財赤相當於該國GDP的7%、意大利約7.45%、法國為5.5%、比利時為4.4%、波蘭的5.1%,可見香港的赤字水平其實不算高。香港現有財政儲備6千多億元,相當於政府10個月的財政支出,這在國際上仍處於高水平,實在沒有必要談財赤而色變。
提振信心改革破局
根據基本法有關規定,香港特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大原則不會改變,但也不能機械式理解,而應該就具體問題作出具體分析。香港當下是挑戰與機遇並存,一方面,經濟正處於加快復甦階段,已連續兩年實現經濟增長,且增幅高於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外部需求減弱,內部消費信心不足,私人投資亦見保守。客觀環境需要特區政府以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在風險可控之下,適度擴大財政赤字,拉動經濟增長。從這個角度來說,財政赤字不僅是一串數字,它反映的是政府對未來的承擔,是積極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的體現,是提振信心的必要之舉,是改革破局的應有之義。
需要指出的是,赤字財政的焦點應該是用於創科發展以及相應的基建,這不是單純的支出,而是投資未來,可預期得到更大的回報。譬如說,最近震撼全球的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由一家初創公司在一年半內研發出來,重新定義了全球AI的發展方向,市場對其估值節節升高。有機構估計,其市值可達逾一萬億港元。顯而易見,投資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直接回報以及隨之而來的市場漣漪效應,是無法估量的。
就以經常被拿來與香港作比較的新加坡來說,這兩個經濟體有諸多相似之處,這些年來,新加坡的發展速度、GDP總量已後來居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不斷加大投資發展新興產業,在不少領域早着先機。新加坡的主權基金淡馬錫,在全球投資並獲得龐大的收益。新加坡現時對外大量舉債,相當於其GDP的175%,比例之高,在全球位列前茅。然而,新加坡的「債台高築」並沒有影響國際社會對它的信心,也沒有引起新加坡人的焦慮感。反觀香港特區政府的債務只有200多億美元,不足GDP的一成。正如一些人所指出的,香港前些年沒有好好運用自己的財富用於推動創科建設,非常可惜。現在要迎頭趕上,可以通過適度擴大發債規模,加大投資教育、創科等領域,加快形成香港的創科生態鏈。
很高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最新網誌中提出:我們也會透過發行政府債券融資,確保北部都會區這個對香港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項目進度,不會因公共財政狀況而受到制約。他進一步表示:發行債券以支持基建工程、投資未來,是國際慣常和普遍做法。並強調:發債籌資是用在投資未來,不會用在日常開支,這是我們一直嚴守的財政紀律。
增加投入加快發展
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也是解決香港財赤問題的根本之道,而加快發展就要增加投入。歸根究柢,財政預算案通過籌謀未來一年的收入和支出,為施政報告提出的各項政策和目標安排資源。該開的「源」一定要開,該節的「流」一定要節,但要實事求是。我們期待這是一份聚焦香港高質量發展的預算案,是一份鼓舞市場信心的預算案。為了投資未來,為了香港的美好明天,一定的財赤預算不僅合理,而且必要。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