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政道/從「盛事經濟」到「盛事之都」\何敬康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表示,過去兩個財政年度出現的赤字屬周期性,主要是由於疫情及地緣政治等因素引起,並指對未來幾年恢復收支平衡充滿信心。另一方面,也有人擔心是否已陷入結構性財赤。筆者認為,無論是周期性還是結構性,開源節流都是必要之舉,香港要強化發展動能,為經濟增長提供更多支持,未來更應堅定推動「盛事經濟」。

  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即將於本月底公布。新民黨於1月15日會見了財政司司長並提交新民黨2025/26年度的預算案建議書。我們提出了十六項建議,主要集中於穩定樓市及刺激樓市股市、開拓收入來源、壓縮公共開支和促進經濟發展四個範疇。我持續關注文娛及體育文化活動的發展,認為將香港打造為「國際盛事之都」,不僅能提升香港的國際聲譽與軟實力,還能透過吸引人流振興周邊的酒店、餐飲和零售業,有助促進實體經濟增長,因此提出了多項有關促進本地經濟發展的建議。

  展示國際金融創科中心魅力

  香港一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會展之都,每年舉辦的世界級活動吸引非同凡響的專家、頂尖人物參與。其中,已舉辦多年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以及「亞洲臨床藥學大會」等更已在國際間樹立極高的聲譽和影響力。舉辦大型國際會議不僅能帶動航空、酒店和高端餐飲等相關行業發展,還能鼓勵跨國企業的高管和投資者親自訪港,了解香港的真實情況,深掘商機,鼓勵國際資金流入。近年,新加坡、澳門、東京等鄰近地方亦積極投入資源舉辦高水準國際會展活動,區域競爭白熱化,香港流失了一些重要會議至鄰近地區,今後必須加把勁。

  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的興起,內地人工智能企業開發的DeepSeek(深度求索)更是引起全球科技界的轟動。若香港能把握這一機遇,積極舉辦更多以探索人工智慧、Web3、穩定幣及去中心化金融等科技創新主題的國際峰會,並發揮內聯外通的橋樑作用,邀請內地及海外創科企業的領袖和專家來港分析當前發展趨勢,相信可吸引全球行業精英的積極參與。香港正需要這類高端、具國際影響力的會議,藉此展示作為國際金融及創科中心的魅力,講好香港故事,增強香港的優勢。期望特區政府與業界緊密合作,積極引進以往流失或從未在港舉辦的盛事,增添人流和新商機,提升大型國際會議及盛事的經濟價值。

  體育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除了商業贊助、門票收益以及相關的賽事運動商品,還能促進周邊產業的發展。啟德體育園將於3月正式投入使用,日前順利舉行開幕前最後一次演練,不少參與測試的市民均對場地設施予以正面評價,並對場內氣氛讚不絕口。第十五屆全運會亦將於今年11月在粵港澳三地舉行,其中香港承辦了劍擊等八個競賽項目。

  更好發揮啟德體育園功能

  筆者認為,若香港能夠汲取全運會和以往舉辦大型體育活動的經驗,往後持續完善周邊配套,有力將啟德體育園打造為世界級文娛體育場地,開拓香港的體育旅遊經濟新格局,為香港打造成國際演藝之都提供重要助力。

  隨着「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不斷深化及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特區政府可主動與中央政府商討,研究爭取在2027年與大灣區城市共同舉辦首屆「一帶一路」運動會,貢獻「一帶一路」的建設。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及與「一帶一路」城市合作舉辦運動會,將對本港經濟及旅遊業的長遠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並且有助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與聲譽。更重要的是,相關政策能夠充分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符合國家的發展大局,加快「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與融合發展。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需深化改革,多管齊下,加大開源措施。新民黨提出多項刺激本地股市及樓市的建議,期望在短期內刺激香港的消費,增強業界信心。中長期措施同樣至關重要,除了鞏固傳統產業,還需及早建立新興產業。只要特區政府善用香港的獨特優勢,抓住國家為香港提供的各種資源及惠港政策,加速經濟高質量發展,並提供切實的開源節流措施及相關的時間表,香港必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新民黨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