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留才」有道 「用才」有方 香港應與人才「雙向奔赴」\吳志斌
入境處處長郭俊峯早前指出,在2024年共有14萬宗人才入境計劃簽證獲批,比2023年多4000宗,其中90%是內地人。其中,專才計劃和「高才通」計劃是獲批最高的兩個項目。
特區政府「人才戰」打得轟轟烈烈,戰績亦是令人欣喜。根據立法會資料研究組發表的《選定地方引進人才的支援政策》文件,相對比德、英、日、星等地推出的特定高技能人才入境計劃,香港的「高才通」在各地計劃中反應最為熱烈,至去年12月有9.2萬宗獲批。而據特區政府早前評估,「高才通」計劃的抵港人才,每年可為本港經濟貢獻(即透過新投資及高薪職位)340億港元,相當於GDP1.2%。
但是在搶到了人才的同時,如何能夠留下人才,用好人才,這或許是特區政府在擴大人才引進的數量之際,更需要思考的質量問題。
關注人才訴求助融入本地
首先,人才抵港後,特區政府要有意識地幫助他們克服生活上的「水土不服」,更好地融入本地社會。香港雖然有為人才入境提供相關的語言服務和招聘會信息,但是在進一步協助人才簡歷優化、職業培訓和資歷認證方面還有可以大幅度提升的空間。此外,特區政府亦可以就人才的就業情況、子女教育、配偶工作以及長期的定居意向進行調查和追蹤,以此進一步建立和評估人才計劃的成效。
正如立法會議員、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尚海龍所言,香港應該關注來港人才各項訴求,例如研究如何幫助他們將資金順利流入香港,同時還需提供就業和創業機會,構建多元化人才體系,促進人才融合,加強身份認同。以政策引人來港,更要以政策定人心於港,這是創造可持續人才後備軍的「核心」關鍵。
其次,特區政府慕才、引才,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講的不僅是「兩情相悅」,更要精準匹配,在人才吸引和香港社會轉型之間做到「門當戶對」、相互成就,更要在「引才」、「留才」的同時,做到「用才」的章法有度,利港利才。有議員曾批評政府的人才政策沒有對症下藥,只在金融和商貿招攬到人才,但這兩個領域根本不缺本地人才,自然令外地人才難以找到合適工作。此外,特首政策組專家、澳門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雷鼎鳴更直言香港欠缺「整合人才政策」。
特區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將以高新科技為拉力產業所需與人才吸引的政策相匹配,將人才的專長扎扎實實地服務於建設香港的長遠發展,這或許是一個比「搶才」、「引才」更具有挑戰性的議題。尤其是目前香港在經濟發展方面出現了結構性的產業「窪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資訊科技等領域。特區政府必須思考如何通過「引才」、「招才」、「留才」來匹配本地市場對特定工種和技能的需求,實現將人才的拉力戰轉變為香港自我革新的策略戰。
做好宣傳解讀遏制「污名化」
在加強自身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軟硬實力之際,特區政府亦要警惕部分黑心中介將香港人才政策簡單化、利益化。自2023年開始,不少內地和香港的媒體都注意到,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出現一些涉及香港人才入境計劃的虛假廣告,甚至是出現有關「高才通」計劃的不實消息,試圖混淆大眾視聽,這都體現出特區政府在進行人才政策的宣傳和解讀過程中需進一步打破信息壁壘,更要與內地合作,打擊虛假新聞,遏制對香港人才政策的「污名化」。
與此同時,筆者亦要強調,「高才通」計劃、優才計劃並不是「一通」而「永逸」,人才留港亦是需要付出自身的努力,申請人才計劃之前更是要對香港的政策和社會環境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戀愛講究你情我願,工作亦是如此,若是抱着「享福」、「抄捷徑」的心態來港,終究是不得「良配」,自我折磨。人才之戰是匹配之戰,亦是雙向奔赴的考驗。無論是人才還是香港,都要做到知己知彼、心甘情願,這樣才能在建設香港、成就自我的方面做到情投意合、相互成就。
安徽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僑聯委員、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