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慳則慳/年浪費10億元藥物 議員倡加快社區配藥

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獲政府大幅資助,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指醫療支出有節約空間。公立醫院病人覆診期長,處方藥物量較大,有立法會議員估算,醫管局處方給病人的普通和專科藥物中,有一成即近10億元的藥物未被病人服用而浪費,建議加快推動社區藥房減少配發藥量。
議員及關注團體亦建議醫管局多管齊下,透過精簡行政程序、善用科技減低人手成本、減少非必要醫療步驟、擴大公私營協作等,減低醫療開支。\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
醫療是其中一項龐大公共財政支出,政府2024/25年度向醫管局撥款954億元,按年升約5%。醫管局2023/24年度總支出為973.93億元,按年升約2.6%。
數據顯示,醫管局藥物開支持續上升,2023/24年度藥物開支逾131億元,佔總開支約13%。香港藥學服務基金主席蔣秀珠向《大公報》表示,安老院舍長者的藥物99%由醫管局配發,每次配發量由4星期至9個月不等,如屬慢性疾病藥物,一般超過32星期,有時病人因病情改變而改藥或停藥,已配發藥物則只能棄置。基金曾在安老院舍進行統計,一個約150人的院舍,平均每月浪費3萬元藥物,「唔好話現在財赤,就算不財赤都不應該這樣做」。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表示,醫管局2023/24年度約131億元藥物開支中,約34億元是自費藥物,這類藥物基本不會被浪費,剩餘約100億元是普通和專科藥物,但有調查顯示,僅約1/3病人吃完所有藥,浪費情況相當嚴重,「配發出去的藥物,一成以上無落到病人的肚子裏,10粒浪費1粒可能都講少了」。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2026年推出社區藥房計劃,讓醫管局病人在社區配藥。林哲玄認為,社區藥房有助減少藥物浪費,「公立醫院先向病人處方一個月的藥,病人之後到社區藥房配藥,可能最多只浪費一個月的藥,不會浪費一年半年藥」。
可用科技代替部分醫療工序
蔣秀珠認同社區藥房計劃有助減少藥物浪費,但涉及藥物流程供應鏈改動,藥房運作模式改變,期望政府提供進一步資訊和數據,與業界加強溝通。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的陳凱欣促請應盡快推出社區藥房,舉例地區康健中心、母嬰健康院和衞生署的長者健康中心等,都有空間實行社區派藥。
除了減少浪費藥物,林哲玄認為,醫療資源須更有效運用。他舉例一間急症室每日約有400求診人次,一半屬於非緊急,但每日做超過50個電腦掃描,「差不多個個說頭痛都會做掃描?無人想濫用,但大家覺得不如做多步,不要查漏」。他認為,醫管局臨床部門可廣泛採納一些國際常見程序的指引,幫助減免不必要的醫療步驟。他亦建議擴大公私營協作,公院專科門診病人一年約有800萬人次,舊症約佔九成,當中很多是較穩定的糖尿病、血壓高、退化性關節炎等病人,可交由家庭醫生處理。
醫管局2023/24年員工成本約為624億元,五位最高薪人員年薪總額2881萬元,醫管局行政總裁年薪686.7萬元,平均月薪逾57萬元,按年增加4.8%。陳凱欣表示,醫療人手短缺,專科門診排長龍,醫護人手開支難縮減,但行政總裁一職將展開全球招聘,可考慮調整薪酬,「前總裁400多萬年薪相對合理」。陳凱欣又認為,醫管局可考慮利用科技和機械等代替某些工序,例如在病房內用手錶、手帶監察病人溫度、心跳等,減少開支。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醫管局若能縮減一些行政程序,或有助減少1%至2%的撥款。他舉例,以集體採購代替各醫院自行採購,或能爭取更大折扣,有機會減少開支。去年醫管局財政報告顯示有約10億元盈餘,約佔撥款1%,即若政府減少1%撥款,醫管局亦可透過餘款補充。2019年政府設立公營醫療撥款穩定基金,款項有100億元,確保公營醫療服務有穩定資源。若今年政府因財政壓力壓縮醫療撥款,亦可用該基金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