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周年會議/港建金庫提速 鞏固金融中心地位

儘管現時環球地緣政治和經濟均面對複雜形勢,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香港的發展機遇仍然是巨大的,而隨着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將繼續作為連接內地資本市場與全球市場的理想門戶,繼續擴大和豐富資本市場和流動性,令產品和服務更趨多元化,更好地服務區域和國際投資者。\大公報記者 彭子河(文) 林少權(圖)
許正宇昨日出席2025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周年會議,於會上致辭時說,香港金融市場擁有深厚的流動性、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同時重視保護投資者利益,以及具備符合國際標準的金融監管環境。這些競爭優勢已被國際機構廣泛認可。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香港被評為亞洲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
港股日均成交大增26%
恒生指數近日持續向好,許正宇指出,港股已較去年上漲約18%,平均每日成交量增長26%。此外,香港也是全球第四大、亞洲第二大IPO市場,去年IPO收益約為800億元,按年近乎增長一倍。為了加強市場競爭力,香港已實施一系列措施,包括優化上市申請的審核程序、加強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制度,以及在惡劣天氣下維持市場交易等。至於俗稱「投資移民」的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CIES)自去年3月推出以來,至今已投資約65億元,大部分投放在金融產品,當中45%放在集體投資計劃(基金)、39%投資於在港股,以及15%用在債券。
為進一步提升股市的效率和流動性,他說特區政府與監管機構及香港交易所持續探索不同的市場發展措施,以進一步增強上市制度和交易機制,旨在加強整體市場競爭力,並擴展海外網絡。目前,將推動建設及發展世界級的黃金倉儲設施,並致力增加香港大宗商品的交收及倉儲,除貴金屬外,亦包括基本金屬(Base metal),將促進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在香港設立認可倉庫。而建立國際黃金中心是香港的新增長點,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出席同一場合時表示,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經濟互動日趨頻繁。現時東盟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和進口來源地,佔中國出口的16.4%和進口的15.3%。中國與東盟地區的供應鏈已深度整合,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另方面,中國對東盟的外來直接投資(FDI)也持續增加,投資範圍涵蓋製造業、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等新興領域。
展望未來,隨着區內貿易、經濟和投資格局的持續變化,余偉文認為香港也需要擴展和調整自身的產品和服務,以保持領先地位。首先是透過數字化和創新,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時增強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考慮到亞洲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者,許多新興市場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作為該地區的金融中心,他認為香港有責任和能力提供幫助。
港綠債發行額稱冠亞洲
可持續發展也是一個良好的商業機會。余偉文表示,香港是亞洲發行國際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的理想地點,2024年在香港發行的債券超過400億美元,佔區內市場大約45%。如果將綠色和可持續貸款計算在內,香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信貸總額超過800億美元(約6223.9億港元)。
有見香港一直扮演國家門戶的角色,許多內地企業和投資者尋求到海外發展,或者亞洲市場的企業希望進入國家做生意時,也會通過香港,余偉文認為香港必須更好地了解這些市場,而參與(engagement)至關重要。舉例說,在過去兩年中,金管局已訪問區內多個國家,尋求與中央銀行的合作機會,並歡迎代表團來到香港。
金管局尋求與各國央行合作
余偉文補充說,這類中央銀行的合作旨在為私營部門建設奠定基礎,並轉化為具體的商業機會,相信會是未來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