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內地器官移植法例非常嚴謹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祈祈換心是兩地器官捐助移植的第二宗成功例證,醫療界普遍希望可將互助機制恒常化,拯救更多患者。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指出,內地在器官移植方面的國際地位來之不易,相關法例非常嚴謹,即使是在內地也不是任何一間大醫院都有資質獲得器官,因此每次有器官出境來港,都要經過特批。而這兩次特批都是即時審批,也並未因此拖慢進程。他提到,國際上仍有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污名化內地的器官移植,故在變更法例上,國家可能採取審慎態度。
目前的兩宗成功跨境移植個案均是女嬰換心,香港醫學會會長鄭志文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從概率上來講,嬰幼兒心臟能夠匹配的器官源更少,香港700多萬人口有限,機會相對渺茫,擴大到全中國,才得以出現這兩宗奇跡個案。「其實主要是心臟大小的問題,大人的心臟包容度很高,十幾歲的青少年到長者的心臟都可以互相匹配。但嬰幼兒就不行,例如兩歲的小朋友,就無法適配六七歲的心臟。對嬰幼兒,血型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考慮。 」
恒常化對港極有利
鄭志文指,若將兩地器官捐贈互助機制恒常化,對香港是極為有利的因素,因為內地明顯能提供更大的匹配基數。至於有市民受網絡謠言影響,鄭志文表示,無須過慮,香港本地器官捐贈已有多年歷史,歷來捐贈都是無償行為,同樣需要經過兩地官方監管認證。
對於祈祈的術後治療,有心臟科專科醫生表示,一般換心手術後有可能在數日或一個月內出現排斥情況,包括發燒、血壓下降及心臟衰竭等。為減少排斥反應,醫生一般會處方抗排斥藥物,減低身體免疫反應。
首宗內地器官跨境來港移植個案是2022年底的芷希換心個案。當時只得四個多月大的小芷希生命危在旦夕,接受心臟移植是延續生命的唯一方法。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內地與香港多個部門和醫護人員通力合作,成功拯救芷希生命,據悉她目前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