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講呢啲】塞豆窿、塞竇窿·豆釘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廣東人會叫小孩,尤其不聽話、少不更事那種做「塞豆窿」。這叫法教人摸不着頭腦,且多含貶義;如:

  屋企成班「塞豆窿」要供書教學,仲邊度有閒錢同你班友去風花雪月吖!(無貶義)

  你個「塞豆窿」行嚫埋嚟都係搞搞震、冇幫襯!(有貶義)

  就算對常說或對廣東話有一定認識的人,有一些用詞如「塞豆窿」也不知其來由。筆者嘗試從字典中找出一些形近「塞豆窿」的詞語:

  「窿/窟窿」指洞穴、孔。

  「填窟窿」比喻填補虧空。

  「補垣塞穴」是擇日用事術語,指修補破牆、塞蟻穴或其他洞穴。

  「竇」指孔穴、縫隙。

  「閉門塞竇」指防衛堅固。

  「狗洞/狗竇」指牆壁間可供狗出入的洞口。

  「塞狗洞」比喻把錢花在無用的地方。

  「爛套子也能塞窟窿」指爛棉花套子也有堵窟窿的用處,比喻能力無論多低的人也有他的用處。

  上面資料看來不太對口。「塞豆窿」的表面意思是把物體塞進豆一樣大小的「窟窿」裏。嚴格來說,豆是名詞而非形容詞,是故「塞豆窿」寫作「塞竇窿」才恰當。叫小孩做「塞豆窿」有以下的傳聞(部分文字經修飾及整理):

  「打生樁」,或稱活人奠基,是舊時民間在建築前的習俗,屬人祭的一種。是指在建築工程動工前,把若干人(通常是兒童)活埋生葬在工地內,其目的是祈禱工程順利。

  「塞豆窿」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儀式,其概念和「打生樁」不謀而合。傳說古時在洪水為患的地方,防洪的堤壩經常氾濫,有迷信之士會把一些小孩放進堤壩內的排水口(豆窿)內,他們相信以這個方法便能退洪。後來叫小朋友做「塞豆窿」;實是嚇唬不聽話的小孩,如不就範就會把他們「塞」進「豆窿」裏來防洪。

  「竇」係指魚塘連接河道的閘口,通常係一兩尺左右闊。話說漁民於清塘放水時,有時發覺去水不暢通;看個究竟,原來是有小孩的屍體把「竇」塞住了。至於為何有此現象,大抵是以前生活艱苦,很多嬰孩經常夭折;再加上重男輕女的因素,非男即棄或殺。這些嬰屍不會覓地埋葬,而是被丟到魚塘當成「魚糧」。人們就叫這些淤塞物做「塞竇窿」。後來就用「塞竇窿」來詛咒「養不大」的小孩;再引申為小孩的別稱,含咒罵意味。

  以上傳聞無從稽考。筆者認為基於小孩無知,大人就用上了一些無稽說法來嚇唬不聽話的小孩:

  用叉拮住你個籮柚當叉燒咁燒!

  餐餐畀苦瓜你當飯食!

  叫差人拉你!(近代)

  如是者,「塞豆窿」是其中一種說法。後來就用了它作為小孩的戲稱,跟「小不點」的意思差不多。然而,隨着小孩的年齡增加,他們開始對上述的嚇唬句語有所質疑:

  你話塞我落個窿度,個窿口咁細,塞唔塞得落呀?

  你話差人拉,差人係去拉壞人,細佬哥曳又關佢哋事!

  「小豆兒」比喻微小。「丁點兒」指一點兒,形容極少或極小;也作「釘點兒」。廣東人會叫小孩做「豆釘」。「豆丁」,古字是「鬭飣/餖飣」,指堆疊的食品;可見於:《通雅飲食》云:五色小餅盛盒累積曰鬭飣。春盛是也。宋·郭應祥〈好事近·今歲度元宵〉詞:「客來草草辦杯盤,餖飣雜蔬果。」就上述意思,筆者認為有粵語專家以「鬭飣/餖飣」作「豆釘」的本字殊不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