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深圳第一街道(下)

●深圳市體育中心的「走向世界」雕塑。 作者供圖
●深圳市體育中心的「走向世界」雕塑。 作者供圖

  木 木

  園嶺街道辦事處這樣為自己的街道畫像:要想真正讀懂深圳,就要講好園嶺的故事,要講深圳第一批南下「拓荒牛」基建工程兵安居的園嶺新村;要講特區建立後建成的第一所公立中學——紅嶺中學,以及後來日漸發展成為全市教育高地的「百花片區」;要講走出眾多知名企業的八卦嶺工業區……

  園嶺新村位於園嶺街道東南部,這裏作為深圳市早期建成的最大福利房小區,深深地刻上了第一代「特區人」的文化記憶,演繹着他們的別樣鄉愁。小區由110多棟多層樓房組成,全部是參照當時國際上流行的住宅小區標準統一規劃修建的。特別是一樓的連廊架構設計,非常新潮,成為深圳一景。40年後的今天,當你在一個晴朗的清晨,走在迷宮般的連廊裏,但見周遭斑駁的牆面上,有陽光透過樹梢形成絢爛的光影躍動,如慢放的電影鏡頭,向你訴說過往的不凡歲月。晨起健身的男男女女,送外賣的騎手小哥,上學的孩子與散步的老人,與布置得恰到好處的植物花卉,共同構成一幅都市風情畫,洋溢着愜意的生活氣息。

  園嶺新村最初的居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拓荒牛」:有轉業的基建工程兵及其家屬,也有文化、醫療、教育系統的職工。事實上,當年的通新嶺、華強北一帶主要是公務員宿舍,園嶺新村主要是國企和事業單位宿舍,八卦嶺則排列着成片的工人宿舍。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所謂「原住民」,其實也是早年移民。從這個意義上講,城中村居住的是寶安原住民,園嶺片區居住的則是特區原住民。

  園嶺新村正北方,便是大名鼎鼎的八卦嶺工業區。它是因應特區建設最早規劃成立的工業園區,前身為1982年11月開工的鵬基工業區。憑借政策和地理優勢,八卦嶺工業區最早聚集了一批電子加工廠,後來拓展到包裝、印刷、服裝、餐飲等產業,至1990年代達及鼎盛,初步呈現出特區經濟百花齊放的壯觀景象。不過短短數年,一批在這裏創辦的企業就具備了全國知名度,如中國激光視唱事業的開路先鋒先科公司、國產電腦先驅長城計算機深圳公司等。巨大的產業聚集效應吸引了大批包裝印刷廠雲集於此,數量一度超過千家,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印刷基地。歐柏蘭奴、柏詩姬等本土服裝品牌在這裏孵化,引領時尚潮流,使八卦嶺逐漸成為「深派服裝」的重要生產基地和銷售平台。以八卦一路為代表的餐飲企業,匯聚九州美食,碰撞出令人回味無窮的「深圳味道」。八卦嶺孕育出了「金融巨頭」中國平安、大型科技集團創維、知名鞋企百麗、「都市人的廚房」麵點王等行業翹楚,它們從這裏啟航,禦風踏浪,通向五湖四海……

  八卦嶺的街道布局,頗能體現「深圳是一座設計出來的城市」這一特徵。四橫九縱的街道像棋盤一樣規整,「四橫」即東西向的四條略長的道路,自南向北依次為「八卦一路」至「八卦四路」,「九縱」則是南北向的九條略短的道路,自東向西依次為「八卦一街」至「八卦九街」。東西向與南北向垂直相交,如果從高空俯瞰,可以清晰地看出一個上寬下窄的梯形布局。而當你身處其間,不免會迷失在那些路徑相似的「八卦陣」之中。

  白沙嶺片區又稱「百花片區」,位於園嶺新村以西。這是一片正方形街區,擁有深圳實驗學校、深圳藝術學校、百花小學、荔園小學等11所省重點學校,並匯聚了大大小小百餘家教育培訓機構,長期以來一直是深圳學區房的「天花板」。早年闖蕩特區的弄潮兒,無不能講出一兩個在園嶺購置學區房的故事。一位北大師兄,曾在這裏買了一套小兩居,卻因為孩子自己爭氣考上了重點中學沒有入住,賣掉了,一進一出賺了80多萬元,抵得上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的全部教育費用。

  白沙嶺片區往北,是一片略呈等邊三角形的區域——深圳市體育中心,包括一個體育場、一個體育館、一個游泳館和一個網羽中心。深圳體育館1985年12月22日正式開館時,是全市唯一的體育館,也是當時全國設備最先進、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場館。市體育中心自建成使用至2020年6月啟動改造提升工程臨時封閉,30多年裏承載着深圳市體育文化事業發展的厚重歷史。這裏承辦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二十周年慶祝大會、第六屆全運會開幕式、第八屆亞乒賽、中超聯賽等重要賽事活動,每年舉辦各類賽事和活動上百場,無數頂級運動員和演藝明星在這裏留下足跡。游泳館門前廣場上,矗立着一座名為「走向世界」的雕塑,原型是2016年奧運會20公里女子競走金牌獲得者深圳運動員劉虹,頗具象徵意義。

  經過四年多的艱苦努力,市體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已進入尾聲,即將全面投入使用。作為深圳市全民健身之城的地標性建築,一座集專業競演、全民健身、公共休閒、文化交流、交通集散等於一體的現代化體育聖殿,在城市中心拔地而起。除了國際一流的場館和設施,這裏還建設了空中連廊,將體育中心與園嶺新村片區、八卦嶺片區、白沙嶺片區串聯起來,形成一條休閒運動帶。市民可通過連廊,前往筆架山公園和蓮花山公園。

  深圳幾乎每個街道都有城中村,沒有城中村的最初只有園嶺街道,後來新增了兩個——1989年從沙頭街道分設的香蜜湖街道,2009年從園嶺街道分設的華強北街道。有城中村就意味着有原住民,沒有城中村就表示這裏的居民全是移民而來。園嶺人每每為此感到自豪,認為它標誌着第一代「特區人」從這片土地上誕生,園嶺街道由此成為創造深圳奇跡的第一街道。事實上,園嶺街道由於成立時間早,當時又是市委所在地,相關文獻涉及基層行政機構排名時,通常將其排在第一位。

  著名的群雕作品「深圳人的一天」,屹立在園嶺街道紅荔路旁。作品藝術地展示了1999年11月29日在這座城市生活的各行業各階層人物群像及與之息息相關的經濟社會事件和數據。18座人物雕像的原型,是從當天深圳大街小巷裏來來往往的普通人物中隨機選定的。幾塊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黑色花崗岩背景上,鐫刻着當天深圳城市生活的各種數據:股市行情、農副產品價格、天氣預報以及深圳晚報有關版面等。這組雕塑作品作為包括原住民和外來移民在內的所有「特區人」群像的瞬間定格,是對各行各業勞動者的紀錄,也是對全體特區建設者的致敬。平凡而努力着的每一個人,正是我們時代的主角。有道是:

  驚天一邑入青雲 但問源頭何處尋

  蛇口灣前新響炮 羅湖橋畔大開門

  千山萬水淘金客 四路九街創業魂

  只見當年園嶺上 翩然走出特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