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觀點】港股續追落後 三大因素配合

涂國彬 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承接着2024年恒指升17%的形態,2025年應有可為,主要是均值回歸終於出現,而一般來說,對於如此大型的股指而言,可望有連續幾年的追落後。連日來港股持續向好,證明了本欄所說的,在環球宏觀多元資產管理上,愈來愈多人留意到,原本大家一直都知道港股低估值,但又怕低估值有低估值的理由,不敢輕舉妄動,自然寧取敵不動我不動。
不過,隨着眼見其他人陸續出發,自然搶先攻佔,效果上,一樣有近年大家熟悉的FOMO模式(「Fear of Missing Out」,又稱錯失恐懼症),怕失了先機,馬上加倉,額外的做好(長倉)。暫時看來,很多人仍執着於究竟今次升市,有沒有外資進入市場,抑或仍僅限於本地投資者。但其實,這不是最合適的切入點,此話何解?
長遠而言,不能單純的「塘水滾塘魚」,一定要有新來者、後來者陸續加入,才有生機。然而,大家都不是省油的燈,外資亦非善男信女,任何時候到來,都是準備撈一筆便走,至於時間可長可短,視乎情況而定。
均值回歸 踏前一步
重點不是東升西降,亦不必是美股跌才可令港股升,所謂均值回歸,是指兩者的股市回報率(比方以一年計),之前一直領先跑贏的,有可能回落到接近長期平均水平,反之,之前一直落後跑輸的,有可能回升到接近長期平均水平,已經達到目標。換言之,美股可以繼續升,只是升勢放慢,同樣地,港股可能是跌少了,或甚至有少許升幅,都是向均值回歸踏進一步。
最大關鍵仍是本地投資者有信心,由之前AI新故事DeepSeek帶起估值上調的期望,大家持續買進,令原本未必上調的,亦馬上需要上調,形成自我實現預言!
成功啟動自我實現預言
從來金融市場都有自我實現預言,但如何可以成功啟動起來,靠的是多個因素配合。
基本面,例如港股持續多年的低迷,估值明顯大幅度比其他股市便宜,是很重要的,因為大家不是任憑一兩個理由,可以不理後果地衝進場,一定要知道有退路,而作為投資者,最後的退路,當然是所買進的有一定的估值可守,這道緩衝區是必要的防線,也是說服投資者有一定值博率的必需條件。
基本面以外,需要有技術面,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走勢行情,包括但不限於所有技術走勢圖表指標分析。這些趨勢的表述,最客觀地呈現,不是一兩個投資者的主觀願望,而是集體有足夠多的人,願意「真金白銀」的押注於相似信念。投資者最怕自己死守,人家卻趁機早走。所以,技術面的形態,例如近來港股升市有成交支持配合,過程中升三幾天才跌一兩天,無礙升勢,才是大家想要的慢升,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大家都有錢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有信念,而這個信念,通常是一些之前未見過的故事,如今DeepSeek正符合這個要求。
(權益披露:本人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人或本人之聯繫人或本人所管理基金並無持有文中所述個股。)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