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君借科技喚醒濕地 以爛漫水墨為候鳥發聲

●二聯畫《距離》長度有3米。
●二聯畫《距離》長度有3米。

●訪客可通過AR應用程式令畫作「躍出」紙面。
●訪客可通過AR應用程式令畫作「躍出」紙面。

●陳紫君筆下的水墨動物有一種爛漫感。
●陳紫君筆下的水墨動物有一種爛漫感。

  香港濕地是東亞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停留地,每年有超過550種雀鳥於此駐足。然而,雀鳥和濕地的脆弱被長期忽視。圍繞此主題,當代青年水墨畫家陳紫君(TK Chan)創作了一系列充滿童趣與生命力的水墨畫作,並將於明日(19日)至24日,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舉辦其首個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個展——《AR在那鳥—陳紫君水墨個人展覽》。展覽將呈現藝術家的逾30幅畫作,包括其20幅以雀鳥為主題的全新創作。展區更特別引入四個AR(擴增實境)部分——水墨動畫、AR水墨創作、AR導賞及互動小遊戲,以增強觀展體驗。

  本次展覽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長為3米的二聯畫《距離》,這套創作以水墨捕捉候鳥四季遷徙的路線,從不同視角展現濕地生態的壯觀與細膩,將濕地與生命的連結推向觀眾眼前。另一幅3米作品《希望之翼: 候鳥的翱翔》 則以雀鳥在空中翱翔的視角,描繪香港新田魚塘濕地逐漸消逝的面貌,記錄這片生態寶地的獨特價值。陳紫君表示希望通過這些作品,讓觀者重新認識雀鳥與濕地的價值,喚醒人們對大自然的珍視與保護。

  是次展覽還獲得了香港藝術發展局首屆「藝術科技人才駐場計劃」的資助,其一大亮點在於首度推出的水墨AR填色手機應用程式《在那鳥》。參觀者可隨意為雀鳥畫作填色,並透過手機或Vision Pro,將作品以3D形式生動呈現,令創作「飛越」熒幕。這種虛實結合的技術不僅提升了展覽的趣味性,更融入了濕地教育元素,幫助觀眾理解其生態價值與保護的必要性。現場更備有AR導賞書,以增添臨場感。

  展覽也將設置多場互動工作坊,參加者可親手創作水墨畫,並透過AR技術見證自己的畫作「活躍」於現實之中,感受藝術與科技融合的感染力。訪客還可透過掃描展覽的二維碼,讓自己筆下的雀鳥立於掌心。

  對生態的情感濃厚

  陳紫君生於香港,曾前往蘇格蘭發展了10年。她對遼闊的天空與自然生態抱有深厚的情感。 回港後,她以獨具個性的童趣風格重新定義傳統水墨畫,將大自然的靈動注入筆端。經過近八年的探索與實踐,她的創作逐漸獲得廣泛認同。 陳紫君也始終堅信藝術的力量源於對個性的堅持。

  為準備此次展覽,陳紫君曾多次前往香港濕地公園,觀察候鳥的棲息與遷徙狀態,並與香港觀鳥會的專家深入交流,了解各種雀鳥的特性與行為,將牠們的神態融入創作中。在她的筆下,雀鳥化身主角,承載起濕地的故事。

  其作品也曾於上海、廣州,以及倫敦、愛丁堡、雅加達等地展出,並多次成功拍賣,深受國際藏家喜愛。是次展覽亦將展出其廣受歡迎的動物系列作品,包括《雄雞家族》《快樂狗》及《十二生肖》 等。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