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內聯外通作用 積極建設北都區
劉國勳 立法會議員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早前南下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地調研,不僅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重視,更彰顯了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堅定支持,為北部都會區及香港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有利香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改革創新,為大灣區一體化進程注入新的動力。香港應繼續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改革破局,聯通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創新。
未來北部都會區及河套園區的發展應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發揮「內聯」優勢,重視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北部都會區與深圳接壤,未來應重點發展創新科技、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是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的關鍵,河套必須用好「一區兩園」的獨特優勢,作為「一國兩制」下的新示範,透過對政策拆牆鬆綁、突破與創新,加強人流、物流、資金流、數據流等創科發展的要素流動,中央與特區政府先後提出有關園區的發展綱要,有助兩個園區做好對接。未來港深兩地政府可建立常態化的溝通協調機制,定期就重大政策商討,確保兩地在人才引進、創科產業發展、法律、稅收等方面的政策能夠更好銜接。
吸引企業入駐 政策要簡便靈活
二、突破傳統發展模式,設專有條例及機構協助高新產業落地。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的新中心,特區政府須更新思維,調整或引入更多城市發展的彈性,加快發展。特區政府作為發展創新的「促進者」與「規管者」,應積極考慮訂立《北部都會區條例》,成立專門公司或機構,例如「北部都會區管理局」,統籌協調區域內的發展事宜,確保各項政策能夠順利實施。筆者建議在北部都會區內的發展地帶設過渡性產業園或商貿區,對所有在區內發展的項目進行簡便審批,加快或豁免部分申請環節。特區政府可透過更加彈性土地安排等措施,吸引企業入駐並開展業務。這些舉措不僅可以加快產業落地,且留適當的戰略留白,為後續的正式開發積累經驗,以應對未來市場需求變化。筆者又認為,河套合作區內可通過彈性土地安排和政策支持等方式進行試驗,一方面可以滿足創科產業盡快落地的需求,為北都區創科發展匯聚人氣及注入生機,同時亦為特區政府增加收入來源,實現早日將河套合作區打造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橋頭堡。特區政府可在北都區採用不同的土地供應模式,例如以股份代替補地價、分期補地價、以特長的短期租約代替賣地,供企業選擇,加快其發展進度。
三、抓住「十五五」規劃契機,多管齊下推動北都區發展。「十五五」規劃是國家下一個五年發展的藍圖,也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契機。北部都會區作為港深對接的重點,未來將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增長點。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將北部都會區的建設納入「十五五」規劃,與深圳共同制定發展戰略,確保兩地在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能夠協同推進。
公私合營模式 可提升發展效率
北部都會區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且工期漫長,以公私合營模式推動發展,包括以片區統籌模式,在特區政府主導下透過市場的高效運作和彈性,能夠提升發展效率,也可減輕特區政府的財政負擔。特區政府已劃出三個片區開發試點,並與企業簽署意向書,標誌着北部都會區由籌備和規劃期,進入實際建設的新階段。另外,特區政府亦可在北都區創新科技地帶推出創科產業政策包,通過稅收優惠、資金補貼等措施,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北部都會區成為科技創新的高地。
夏寶龍主任此次調研體現了國家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高度重視,也為大灣區建設注入了新的動力。相信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必將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香港智慧」和「香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