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長者體檢 疑被呃26.5萬

  消委會3年投訴逾160宗 靠嚇誤導誘買貴價服務

  定期身體檢查有助盡早發現潛在健康問題,如果遇上體檢服務參差,甚至誤導、誇大病情推銷更多檢查產品,不單止破財,也會虛驚一場。消費者委員會昨日公布,過去3年共接獲逾160宗涉身體檢查相關的投訴,今年1月亦有6宗,服務質素與銷售手段是兩大投訴類型:例如檢查結果不準確,更有職員誤指婦科檢查無須避開經期,導致驗出的癌指數「超標」,職員伺機游說進一步接受貴價檢測。涉款金額最高的一宗個案,事主是一名患輕度認知障礙的長者,疑被誘騙繳付26.5萬元體檢費用。消委會敦促業界時刻緊記及秉持良好的操守及行為標準,保障消費信心和知情權。

  新一期《選擇》月刊引述多宗投訴,其中黃女士向一間體檢中心購買7,800元婦科檢查服務,包括乳房超聲波及女性癌指標檢測等。超聲波檢查報告顯示她共有8顆乳房結節,最大一顆直徑達5.7厘米,體檢中心建議她進一步檢測。但黃女士質疑檢查結果,於是前往另一間體檢中心檢查,報告顯示類似結節只有3顆,最大一顆直徑僅為3.4厘米,與上一家體檢中心的結果有明顯出入。經消委會調停後,中心才同意退款。

  另一投訴人程先生在一間體檢中心接受超聲波檢查後,顯示肝臟有兩個肝囊腫,職員建議他額外進行癌指數檢測,程先生恐慌之下支付800元作肝癌檢測。之後諮詢其他醫生,發現肝囊腫極低機會轉化為癌症,不必要接受肝癌檢測。涉事體檢中心最終願意退款。

  更有體檢中心疑故意誤導,影響檢查結果。投訴人何女士在一間體檢中心接受980元婦科檢查,包括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檢測及CA125卵巢癌指數血液檢測計劃,何女士按職員指示沒有避開經期的情況下體檢,結果顯示其癌指數遠高於正常水平,職員遂建議她作更詳細檢查。何女士於是尋求家庭醫生意見,但醫生指相關癌指數檢測不宜於月經期間進行,而且體檢中心引述的參考值亦有誤,投訴人的檢測數值是屬正常水平。

  雖然該體檢中心最終同意退款,但消委會批評中心的行為有違專業操守之嫌,在提供服務時要向消費者提供精準檢測和解說,保障消費信心和知情權。

  籲按家庭醫生建議做檢查

  涉及金額最高的一宗投訴,事主是一名患輕度認知障礙的長者,她在醫療中心電話推銷下,認購4.5萬元的體檢套餐,兩星期後檢查心臟,被職員游說購買15萬元額外體檢項目,以及7萬元牙科療程,即前後共花26.5萬元。後來事主的子女得悉事件,認為收費不合理。中心以事主消費時對答如流及清醒,沒有誤導下認購服務,僅願退還9萬元,並要收取2,400元的手續費。後來消委會介入調解亦無功而返,消委會建議投訴人諮詢獨立法律意見等。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建議,身體檢查前應先諮詢醫生的專業評估及建議,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體檢項目,「當接到體檢中心的銷售電話時,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聽住先。不過最重要的是找回家庭醫生或是相熟的醫生,因為他們是最清楚你身體狀況的人,再聽從指示做相應的檢查。」